摘要:有句俗话说得好,“第一次打你,是他的错;第二次打你,是你的错。”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残忍,但现实往往如此——家暴从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有句俗话说得好,“第一次打你,是他的错;第二次打你,是你的错。”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残忍,但现实往往如此——家暴从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 Theory)。它最早用于犯罪学,指的是:如果一栋建筑的窗户破了,没有人修补,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引发更多的犯罪。
家暴,也遵循着类似的规律。
第一次,他冲你吼叫,你忍了;第二次,他摔碎碗碟,你忍了;第三次,他掐住你的手腕,你还是忍了;第四次,巴掌终于落在你的脸上,而你,已经习惯了……家暴并不是一开始就致命的,而是从一扇破窗开始,逐渐蔓延,直到房屋崩塌。
那么,家暴是如何从“一次”变成“习惯”的?人们又为什么会忍耐,甚至沉沦其中?
家暴往往并非从拳脚相向开始,而是从精神控制、语言暴力、冷暴力等看似“无害”的行为展开的。
“你怎么这么蠢?”—— 语言暴力,第一次侮辱你;“你最好别让我生气。”—— 威胁,第一次让你害怕;“都是你惹我的!”—— 责备,第一次让你自责;“我不是故意的,别生气。”—— 道歉,第一次让你原谅;然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他不再需要道歉,你也不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每一次的忍让,都是对暴力的默许;每一次的原谅,都是在打开下一扇“破窗”。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家暴受害者不逃?”
其实,家暴中的受害者,常常深陷于“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他们一开始会反抗,但发现反抗无效,就逐渐放弃挣扎;他们会相信施暴者的“事后温情”,以为自己可以改变对方;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独自生活,害怕离开后更糟糕;他们会被社会观念束缚,害怕离婚、害怕“家丑外扬”。他们不是不想逃,而是被暴力驯化,慢慢接受了“自己只能活在这扇破窗之下”。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如果问题不被解决,它就会持续恶化。
家暴的恶化过程,往往遵循以下规律:
第一阶段:精神暴力(羞辱、控制、威胁)—— “你穿成这样,是不是想勾引别人?”第二阶段:试探性暴力(摔东西、推搡、掐手腕)—— “我当时太生气了,控制不住。”第三阶段:正式家暴(巴掌、拳打脚踢)—— “是你逼我的!”第四阶段:严重暴力(致伤、致命)—— “你以为你能跑得了?”施暴者在每一次暴力之后,都会以道歉、悔改、求和等方式让受害者产生“他还会变好”的幻想。
然而,没有干预的暴力,只会升级。
心理学家伦诺尔·沃克(Lenore Walker)提出了“家暴循环理论”(Cycle of Abuse),指出家暴通常由四个阶段组成:
紧张积累期—— 施暴者变得易怒,开始挑剔、冷漠、制造压力;暴力爆发期—— 施暴者对受害者实施暴力,可能是语言、推搡、拳打脚踢;事后温情期—— 施暴者道歉、哄骗、承诺改变;平静期—— 一切看似恢复正常,受害者放下戒备。但这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暴力的起点。
很多受害者总是在“事后温情”期放松警惕,误以为施暴者真的悔改了,结果就这样一次次回到了起点。
在城市管理中,“破窗理论”的最佳解决方案,就是“零容忍”:及时修补破窗,防止恶化。
面对家暴,最重要的也是“零容忍”——第一次发生时,就应该坚决制止,而不是期待施暴者自我改变。
第一次侮辱你,就要告诉他:不能接受。第一次摔东西,就要立刻制止,避免升级。第一次动手,就要严肃对待,不要姑息。越早划清界限,越能阻止家暴成为“习惯”。
很多受害者都有一个幻想:“如果我再忍耐一下,他就会变好。”
但现实是,施暴者不会因为爱你而停止暴力,反而会因为你的退让而愈发肆无忌惮。
真正的改变,不是靠受害者的忍耐,而是靠:
法律介入(报警、寻求保护令);社会支持(向朋友、家人、机构求助);经济独立(拥有自己的收入,才能真正脱离控制)。很多人把家暴当作“家务事”,劝受害者*“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每一个家庭悲剧,都是从第一扇破窗开始的。
家暴不是“失控”,而是“习惯”;家暴不是“意外”,而是“模式”。
来源:狼窝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