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超本轮,争议如影相随。两场比赛,相似场面,不一样的决定,带来的讨论热度急剧上升。武汉三镇遇上上海申花,特谢拉的鞋钉踩在邓涵文腿部,主裁高高举起黄牌,观众愣住了。
一只鞋子踩到谁的腿上,不同的人看法居然差这么多?
中超本轮,争议如影相随。两场比赛,相似场面,不一样的决定,带来的讨论热度急剧上升。武汉三镇遇上上海申花,特谢拉的鞋钉踩在邓涵文腿部,主裁高高举起黄牌,观众愣住了。
没过多久,山东泰山一役,高准翼和泽卡也有类似举动。主裁判毫不含糊地直接掏红牌。
这一刻,许多球迷开始怀疑:规则的天平是否真的平稳?
足球本身讲究公平。可是,裁判评议组9月2日晚的结论仿佛不留情面揭开了秘密——中国足协的官方裁判评议意见指出,武汉三镇与申花之役,特谢拉踩踏其实应判红牌,主裁却给了黄牌,这属于漏判。
“裁判标准并非一把尺子——同样的脚法,两样的惩处。”
评议组公布的四个判例,错判漏判就占了其中两个。中超判罚的迷惑性再度引发讨论。申花对阵国安那场,张源先铲球再铲人被直接红牌罚下,而申花艾迪相似动作却没有任何处罚。
数据里能看到冷冰冰的分数变动。错判可能直接导致球队落败,甚至影响一个联赛的最终格局。梅州客家前一年因误判错失关键积分,最后差点降级,只因为沧州意外解散才勉强留队。
有些时候,裁判的一刻犹豫,就是一个赛季的天壤之别。
五个月前的新政策曾经让人心生希望。“透明评议”与“社会监督”还有“技术升级”曾写在纸面上,标榜公平。但现实是,裁判承认失误,却难以改变过去的比赛结局。
“认错不是认罚,申诉变得像一场表演,比赛分数却原封不动。”
俱乐部的抱怨只能不断堆积。有申诉,但更像是流程。球迷与俱乐部心中未解的疑问,渐渐叫苦不迭。
于是最近,中国足协加大了外籍裁判的引进。成都蓉城打上海海港,还有山东泰山对北京国安,两位外来的裁判执掌大局。这在同一个轮次中并不常见。
外籍裁判是否能解决根本问题?答案并不清晰。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失误,但起码观众更愿意相信没有幕后黑手。外来裁判像是给了大家一根安全感的绳索。
“外援裁判到来,提升更多的是信任,而不是绝对公正。”
品牌和信心是可以具体感受到的东西。球迷感受不到公平,很多干脆转身离开。收视率与转播费下降,企业投资减少,赛事的经济基础一步步动摇。
赞助商的态度,数字最能说明。赞助费缩水,广告位空缺,赛事趋于疲软。影响环环相扣,谁都解释不来,但数据下降却是实实在在的现象。
外籍裁判的出现成了一次尝试,也是无奈之举。不是根本解决方法。
“最难的是怎样培养本土裁判队伍,如何让管理真正严谨,避免朝令夕改。”
球迷上座率减少,声势渐渐变小。大家没了激情,球场气氛显得冷清。那些年万人空巷的日子早已模糊。中超面临的实际问题,正被现实一一摊开。
回头再看一张冷静的分表:涉及争议的场次中,被质疑判罚的回放一帧帧分析,没有什么能绝对服众。可中国足协官方居然罕见承认了错误,这不同以往的遮掩。
对于球场的风格、球员的心理和俱乐部的投资者来讲,公平与否关乎生死。
教练席上的表情比数万观众还要紧张。一次红黄牌的不同,背后有整个赛季的努力,有无数工作人员的汗水。裁判的一个动作足以颠覆所有人的心情。
更多年轻裁判愿意站出来执法,却有了太多压力。有观众担心,不同场合不同标准,让裁判也变得小心翼翼,动作慢了,意志也柔软了。
如果说争议能推动进步,那么这些矛盾最好成为促进改变的动力。不会再有人对草皮上的踩踏动作掉以轻心。
改革继续,问题依然。透明评议、多渠道监督虽然都写进过方案,但距离解决还有距离。
“急需的是让每一个判罚都经得起复盘和讨论,而不是一味地相信‘大事化小’。”
研讨会上总结的成绩单中,最醒目的不是技术先进,而是判罚标准参差。
CCTV的转播镜头给到单个裁判时,有一种无形压力。每一场比赛,都会有成百上千双眼睛紧盯裁判的举动,但监督与信任之间还差着一些距离。
在职业足球的历史上,公正与否常常影响着联赛的未来。如今,每次错判的结果传到社交网络,舆论沸腾,也带来了更多争议。
结局常常没有统一答案。谁该为中超“判罚双标”买单?谁的责任最大?或许,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来源:不凡光束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