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西康省党政机构办公遗址群:“省会雅安”的红色岁月印记‖黄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09:01 1

摘要:在新中国广袤的历史长河与辽阔的地理版图中,曾有一个闪耀着独特光芒却存续时间不长的省级行政区——西康省。1949年迎来解放曙光,1950年西康省人民政府在雅安正式成立,至1955年完成历史使命被撤销,在时光深处留下了诸多不可磨灭的记忆与珍贵遗产。

西康省党政机构办公遗址群

“省会雅安”的红色岁月印记

黄 伟

在新中国广袤的历史长河与辽阔的地理版图中,曾有一个闪耀着独特光芒却存续时间不长的省级行政区——西康省。1949年迎来解放曙光,1950年西康省人民政府在雅安正式成立,至1955年完成历史使命被撤销,在时光深处留下了诸多不可磨灭的记忆与珍贵遗产。

雅安,作为西康省的省会,承载了这段历史的诸多厚重篇章,留存着众多见证往昔峥嵘岁月的红色遗址遗迹。

西康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办公大楼旧址——现四川农业大学第一办公楼

岁月沉淀的历史建筑

四川农业大学的校园,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春日暖阳下,学校的第一办公楼静静矗立,4根红柱稳稳挺立在台阶之上,庄重而沉稳。阳光轻柔地洒下,清晰地勾勒出屋顶的轮廓,每一根线条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刚劲有力又饱含深情。这座楼,便是西康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办公大楼旧址,原名“康楼”,始建于1951年12月,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仿苏式风格建筑。

西康省的历史可追溯到1939年,省会定在康定,其辖域广阔,囊括了原四川金沙江以东的14县2治所,还延伸至原西藏的18个县。1949年12月,国民党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等通电起义,西康省迎来和平解放。1950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进驻雅安;同年3月24日,解放军进驻康定,顺利实现政权更迭,为后续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4月26日,西康省人民政府在雅安正式成立,省会确定为雅安,廖志高担任省政府主席,下辖康定、雅安、西昌、昌都四个专区。

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后,迅速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面对国民党政权留下的混乱局面,政府严格控制货币和粮食,积极接管水电、造纸、机械、皮革、茶厂等行业企业,并促使它们恢复生产,将其改建为国营工业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同时,大力修复交通要道,像康藏公路(后改称川藏公路)的名山至雅安、雅安至天全路段,以及康滇线(后改称川滇公路)的雅安至荥经路段,还修筑了雅安至上里、雅安至孔坪等道路。随着各项工作逐步推进,雅安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1951年12月,西康省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正式建成。1955年1月,西康省人民政府更名为西康省人民委员会。

如今,这座办公楼依然保留着左右中轴对称、平面规整、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段式”结构,全楼共有50余间房屋。站在旧址前,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人来人往、秩序井然的办公场景。一份份政令从这里发出,传至西康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推动这片土地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1955年,随着新中国行政区划的调整,西康省建制被撤销。7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9月底,西康省人民委员会撤销,其政务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接管。金沙江以东区域并入四川省,金沙江以西则融入正在筹建的西藏自治区,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西康省撤销后,“康楼”被赋予新的使命——作为教职工办公楼,继续在四川农业大学发挥作用。其独特的仿苏式建筑风格,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师生和游客驻足,感受那段厚重的历史。

在四川农业大学校园内,还有一处同样承载着西康记忆的建筑——西康省财政厅办公大楼旧址。它如今是学校的第四、第五办公楼,建于1953年,采用砖木结构。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这座建筑遭受严重破坏。2013年12月,雅安市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雅安市历史建筑,并遵循“修旧如旧、保持原有风貌”的原则进行修复。修复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启动,2015年7月20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如今,漫步在校园中,几幢砖木结构的建筑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宁静,百年梧桐见证了西康省的兴衰变迁,也见证着四川农业大学的发展壮大。

四川省档案学校内,也有一座极具历史意义的建筑——西康省委党校旧址。这座两层砖木结构的仿苏式风格建筑,始建于1952年,1953年竣工并在此成立西康省委党校。1955年西康省撤销并入四川省后,这里成为四川省委初级党校。1963年,四川省档案馆在此成立;1986年,四川省档案馆迁往成都,1987年四川省档案学校在此建校。如今,该建筑产权归四川省档案学校所有,被用作学生宿舍。它是雅安市保存较好的仿苏式建筑,为研究西康省时期的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12年被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档案学校至今仍承担着四川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重要任务,传承知识与文化。

西康省委党校旧址——现四川省档案学校大礼堂

老城旧址承载历史过往

穿越时空诉说往昔故事

雨城区西城街道八一路特色街区,每逢节假日便热闹非凡,人潮涌动。这里不仅有充满生活气息的人间烟火,还有许多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吸引着人们驻足探寻。

雨城区西城街道西大街社区办公区对面的建筑,便是西康省高级人民法院遗址。这座法院由西康省人民政府于1951至1952年修建,1953年正式投入使用。走进八一路的建筑廊道,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12月西康全省解放后,人民政府逐步接管旧司法机关,着手建立各级人民法院。1950年5月,西康省人民法院在雅安正式成立,接管前西康高等法院的工作;1955年2月,西康省人民法院更名为西康省高级人民法院,同年9月被撤销。

在1950年至1955年短暂的存续期间,西康省高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为省级司法机关,它在国家审判体系中与最高人民法院紧密关联,同时也是西康省辖区内的最高审判机关,认真履行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职责。据史料记载,西康省高级人民法院一方面承接旧政权遗留的司法工作,保障司法工作平稳过渡;另一方面,多次召开全省司法会议,积极开展新的审判工作,加强对辖区内各级人民法院的监督指导,在维护省内社会稳定、推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西康省高级人民法院旧址入选四川省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第二批)。这座建筑外观保存完好,仍能看出当年高等法院的全貌,但内部已无展示实际内容的实物或文字。不过,2022年开馆的西大街社区历史文化馆,为人们了解西康往事提供了一个窗口。

在西大街社区历史文化馆,人们还能了解到西康省人民广播电台行政办公楼旧址和西康省气象观测台旧址的信息,它们都位于苍坪山上。苍坪山上的市气象局办公区内,现存两栋仿苏式旧建筑,保存完好,如今分别作为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办公楼和“人影办”办公楼。这两栋楼均建于1953年,一栋为单层,一栋为三层。

1952年9月1日,西康省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这是雅安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为一千瓦,发射塔建在城东上坝(原雅安地区行署所在地)。1953年春,电台从借用的西康日报社办公点迁至苍坪山新台址。西康省撤销后,西康省人民广播电台并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于1955年9月30日结束播音,部分人员调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在苍坪山上,走过西康省广播电台办公楼遗址,便能看到一栋土黄色塔楼,这就是原来的西康省气象监测站。该监测站遗址保存完好,建于1954年,1955年竣工,是一座四层砖混结构的碉楼式建筑,建筑面积111.54平方米,高17米。第一层为油机室、气压室和值班室,二三四层为资料室。这座建筑设计精良,结构稳固,融入了防震理念,所有门都设计成遇震即开,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迅速疏散。它不仅是西康省气象观测的重要设施,也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的珍贵实物资料,堪称保存最好的西康时期碉楼式建筑之一。

2012年7月,西康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办公大楼旧址、西康省委党校旧址、西康省气象观测台旧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西康省人民广播电台行政办公楼旧址被雅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雅安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3月,四川省档案学校大礼堂也被雅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雅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红色遗址,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雅安的大地上。

西康省气象监测站遗址

编后语

从苍坪山下的四川农业大学,到四川省档案学校;从八一路的西康省高级人民法院遗址,到苍坪山上的西康人民广播电台旧址和西康省气象监测站旧址,这些分布在雅安各处的红色遗址,都是西康省省会雅安的历史见证者。它们承载着西康省的过往,成为人们追忆那段历史的重要载体。

西康省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也为后续地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