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上过中医学院?80后曾培杰靠3招学成 “民间医痴”,普通人照做也能入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7:06 2

摘要:不少人想学中医,可一翻《本草纲目》就头大,看着满页的药材名、药性理论,总觉得 “没科班出身根本学不会”。但 80 后曾培杰偏不信这个邪 —— 他没进过顶尖医学院,却靠着自己摸索,不仅把中医摸得门儿清,还写了几十本中医书,成了很多自学爱好者的 “引路人”。

不少人想学中医,可一翻《本草纲目》就头大,看着满页的药材名、药性理论,总觉得 “没科班出身根本学不会”。但 80 后曾培杰偏不信这个邪 —— 他没进过顶尖医学院,却靠着自己摸索,不仅把中医摸得门儿清,还写了几十本中医书,成了很多自学爱好者的 “引路人”。

他的秘诀就三个字:读经典、多实践、问民间。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普通人照着学,也能一步步走进中医的大门。

一、读经典不用死记硬背!“歌赋法” 让古籍变 “顺口溜”

曾培杰学中医的第一步,不是啃课本,而是抱着《本草纲目》《雷公炮制药性解》这些老书啃。但他跟别人不一样 —— 不搞死记硬背,反而琢磨出一套 “歌赋学习法”,把拗口的理论编成好记的 “顺口溜”。

就拿《药性赋》里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这句话来说,要是硬记,转头就忘。曾培杰却这么想:“咱们现在总熬夜、爱着急,这就是中医说的‘心热’;老抽烟、咳嗽,可能就是‘肺肝火旺’。虽然现在很少用犀角、羚羊,但这个理儿告诉我们:清热得找对路子,心热就调心,肺热就润肺。” 把老祖宗的话往生活里套,一下子就懂了。

后来他把这套方法写进了《轻松学歌赋天星十二穴》里。书里不堆理论,而是把十二大常用穴位编成 “取穴歌”,比如 “合谷在虎口,两指张开就找到”,还配着自己的实践小故事 —— 比如 “上次邻居落枕,按合谷穴揉了五分钟就松快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张健教授都说:“这本书把难的变简单,小白能看懂,老手能受启发。”

要是你刚入门,连最基础的 “中药为啥分寒热”“经络是啥” 都搞不清,那他的《中医 10000 个为什么》绝对适合你。这套书一共 7 本,全是 “问答体”:“熬中药为啥不能用铁锅?”“感冒了喝生姜水真管用吗?” 每个问题都讲得直白,就像有个老师在身边答疑,很多人把它当成自学的 “第一本工具书”。

二、别只盯着书本!去野外认草,才懂 “草木皆兵” 的真意思

“光看书没用,得去山里摸真草!” 2012 年,曾培杰去湖北任之堂跟着名医余浩学习,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学习方式。以前他对着书本认药材,以为鱼腥草就是 “干巴巴的碎叶子”,直到在山里见到鲜活的鱼腥草 —— 趴在潮湿的地上,叶子是心形的,掐断还冒白汁,闻着有股鱼腥味,这才真正记住了它的样子和药性。

他在《任之堂跟诊日记》里写过不少采药的趣事:“秋天跟着老师去桃子沟采药,老师突然把我们眼睛蒙住,让摸叶子的纹路、茎的粗细,猜是哪种草。一开始我摸啥都像‘盲猜’,练得多了,一摸就知道是蒲公英还是苦苣菜 —— 蒲公英的叶子边缘有锯齿,摸起来扎手;苦苣菜的叶子更软,边缘是圆的。” 这种 “接地气” 的训练,比书本记得牢十倍。

曾培杰常说 “草木皆兵”,意思是身边的草都可能是 “好药”,关键是要会看。他总结了一套认草的笨办法:先看叶子形状(比如锯齿状的多偏凉性),再闻气味(有香味的可能能理气),最后轻轻尝一点点味道(苦的可能能清热),记下来再对照《本草纲目》验证。他在《任之堂中药讲记》里提醒:“药房里的干药材是‘标本’,山里的鲜草才是‘活的’—— 见过它长在啥环境里,才明白它为啥能治病。”

三、民间藏着 “好法子”!多问老草医,能捡不少 “宝贝”

“真正的好办法,不光在书本里,还在民间老草医的嘴里。” 曾培杰跟着老师采药时,总爱绕去村里找老草医聊天。有次在山里遇到一位叫金昌叔的草医,老人没啥文化,却能用简单的草药治好多小毛病 —— 比如有人鼻塞、流鼻涕,他就用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这三样配在一起,熬水熏鼻子,好多人用了都说 “鼻子通了”。

曾培杰赶紧把这个 “鼻三药” 记下来,还追问:“苍耳子啥时候采最好?”“要不要炒一下再用?” 老人告诉他:“苍耳子要秋天采,得炒焦了去毒,不然扎嗓子。” 他把这些细节都写进了《我听草医说》里,还画了草药的样子,标上采收时间。这本书里收录了 30 多个民间验方,每一个都带着 “烟火气”。

他常跟自学的人说,向民间学习要注意三点:第一别嫌方法 “土”—— 很多老法子是几代人试出来的,比如用艾草熏屋子驱寒,看着简单,却很管用;第二要记得细 —— 最好画个草的样子,写上采挖时间、怎么炮制,不然过段时间就忘了;第三要 “问个明白”—— 比如老草医说 “生姜能治感冒”,要想想 “为啥生姜能治?”“风寒感冒能用,风热感冒也能用吗?” 把民间经验和书本理论结合起来,才算是真学会了。

后来他写《验方艾穴传奇》时,就用了这个思路:既收录民间的艾灸、穴位小妙招,又用中医理论讲清楚 “为啥管用”,让普通人用着放心。

普通人学中医,照着这个 “路线图” 走准没错

回顾曾培杰的自学路,其实就是一条简单的 “路线图”:先靠经典打基础,再去实践中练本事,最后向民间学经验 —— 三个步骤环环相扣,普通人完全能复制。

要是你刚入门,别着急啃大部头,先看《中医 10000 个为什么》,把 “寒热虚实”“君臣佐使” 这些基础搞懂;等有了点底子,再读《轻松学歌赋天星十二穴》,用歌赋记穴位、练手感;想实践了,就翻《任之堂中药讲记》《任之堂跟诊日记》,跟着学认草、学用草;最后再看《我听草医说》《验方艾穴传奇》,拓展点 “民间妙招”。

总之,学中医不用非得 “科班出身”,只要找对方法 —— 多翻几本易懂的书,多观察身边的草,多问几个有经验的人,慢慢就会发现:中医离我们一点都不远,甚至就在阳台的花盆里、小区的花坛边。

这套 “接地气” 的自学法子,或许就是你打开中医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申明:本文内容以曾培杰公开的学习理念与著作内容为基础进行创作,部分情节与表述为便于读者理解进行了适当整理,非完全纪实性内容。文中涉及的中医学习方法仅为经验分享,不构成医疗建议,若需进行中医实践或调理,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指导。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可删。

来源:两性生殖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