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天,安万秦剧院在天水伏羲庙大汇演中上演了经典折子戏《斩经堂》。不出作者所料,安万秦剧院这次演出再次收获了如潮的好评,相关短视频铺天盖地,全网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诸如“简直美轮美奂!”“太震撼,太感人了!”“现场人山人海,气氛爆棚!”“好多观众都被感动哭了!”“
前天,安万秦剧院在天水伏羲庙大汇演中上演了经典折子戏《斩经堂》。不出作者所料,安万秦剧院这次演出再次收获了如潮的好评,相关短视频铺天盖地,全网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诸如“简直美轮美奂!”“太震撼,太感人了!”“现场人山人海,气氛爆棚!”“好多观众都被感动哭了!”“比某些剧团强太多了!”等等。然而,在这些赞美之音当中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那么安万的戏到底是什么水准呢?在深入了解与分析后,我认为那些质疑的声音实则有失偏颇。
就安万的舞台动作而言,安万的表现堪称精妙绝伦。首先,他的每个动作都与剧情紧密相扣,高度切合了吴汉这个人物身份。例如在演出中,侧翻、大辟叉、腾空后倒等大动作,并非无端炫技,而是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激烈情感与内心挣扎,将角色悲愤交加矛盾的心理和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也正因如此,这些动作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这恰恰证明了观众对其动作设计与表演的高度认可。秦腔动作讲的就是大开大合,夸张的动作也是其它戏曲武生演员常用的舞台表现形式,有些动作虽然没有舞蹈优美,但却能更好地变现人物,因此,在以粗犷豪迈为特点的戏里,这样的动作表演并没有不妥,它不但符合传统,更是符合剧情需要。
安万的舞台动作不仅不粗鲁,反而极具艺术性。看似简单的两手臂突然高高举起、大手在空中挥舞的动作,实则蕴含深意,与整个表演的节奏和情感表达完美契合,展现出独特的舞台张力与艺术感染力,绝非所谓的“不合拍地乱晃”。大家想想,什么叫思绪错乱?什么叫手忙脚乱?什么叫焦急抓狂?什么叫神情恍惚?当深爱的妻子,慈祥的母亲为了国家忠义而相继命丧的时候,一个人会是怎样复杂的心情?会悲伤到何种程度?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能一夜之间黑发变白发,又怎能不会出现一时的疯疯癫癫的伤悲过度的手足乱舞景象呢?
与其说安万的动作粗,还不如说他的舞台动作虽丰富却绝不随意。任何人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安万也不例外。他《斩经堂》的舞台动作规范且富有艺术性,精准地踩在每一个节奏点上,将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为整个演出增添了诸多亮点。
在演唱方面,安万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他并非是所谓的“声嘶力竭地吼、嚎”,而是以极具感染力的演唱方式,具有传统秦腔武生演员演唱的特色,淋漓尽致地变现出了秦腔演唱“吼”的特点,通过多变有力,近乎于竭尽全力“吼”的唱腔,将角色的情感深度诠释。秦腔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本身就需要通过富有力量感的演唱来传达情感。安万的演唱与伴奏配合默契,安万的独白,安万的舞台动作与伴唱紧密契合,每一个独白都和音符的起伏恰到好处的融合,每一个动作都与剧情的发展相得益彰,安万用他的表演使观众深深沉浸于故事之中,甚至感动地流泪,随演员哭泣。演员在台上哭,观众在台下哭,你说这样的表演不叫艺术?这样的表演难道没有感染力?不叫艺术性?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精彩的表演不能代表秦腔的艺术高度,那才是对传统秦腔艺术的误解。秦腔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需要像安万这样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艺术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安万以独特的表演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让秦腔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无疑是值得庆幸与赞扬的。西北秦腔能在今年火起来,难道不是因为有一大批像安万这样的民间秦腔艺术家?难道不是因为这些人卖力演出的结果吗?若将秦腔演成歌舞剧,那还能叫秦腔?若秦腔演员的每个动作都具有舞蹈动作的美感,那还是秦腔吗?为啥安万的秦腔老百姓叫号?为啥安万的秦腔老百姓爱看,还不是安万唱的是不减版的原汁原味的大秦腔。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秦腔爱好者,与安万并无任何利益关联,也和其它秦腔剧团有任何联系,因此在评论秦腔艺术这件事情上,我不存在任何私心。我曾多次对安万的表演进行评论,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我坚信,安万对秦腔艺术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传播推广、与观众互动以及经营运作模式上,更体现在他对秦腔艺术本身的大胆创新与精彩演绎上。我敢肯定,也敢下结论,安万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和振兴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其它院团的发展提供了模板,是中国戏曲界应该学习的榜样。戏曲要振兴,要传承,要繁荣,必须要像安万一样走互联网创新之路。
来源:冬日暖阳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