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脊髓损伤日:NRR杂志邀请国内脊髓损伤研究著名专家谈 -从实验室到病床:脊髓损伤治疗的创新性学术突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6:39 1

摘要:每年 9 月 5 日,世界脊髓损伤日如期而至。这一天,不仅是对全球数千万脊髓损伤患者的关怀与关注,更是对医学科研工作者攻克这一 “医学难题” 的鞭策。我国脊髓损伤患者已超 370 万,且每年以新增 10 万余人的速度增长,传统治疗手段曾让众多患者陷入 “终身瘫

每年 9 月 5 日,世界脊髓损伤日如期而至。这一天,不仅是对全球数千万脊髓损伤患者的关怀与关注,更是对医学科研工作者攻克这一 “医学难题” 的鞭策。我国脊髓损伤患者已超 370 万,且每年以新增 10 万余人的速度增长,传统治疗手段曾让众多患者陷入 “终身瘫痪” 的绝望。但近年来,随着神经修复、生物材料、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学术突破,脊髓损伤治疗正迎来从 “不可治” 到 “可修复” 的历史性转变。本期特别邀请了脊髓损伤研究领域的一些专家,和我们分享脊髓损伤的最新研究进展。

程黎明

同济大学

特聘教授、医学部副主任、上海市同济医院骨科主任、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上海科技精英等

朱融融

同济大学

长聘特聘教授、教育部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青

寄语

医学突破正在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

9月5日是国际脊髓损伤日,全球约有1500万脊髓损伤患者,其中中国患者超过300万,每年新增急性/亚急性损伤病例约10万例,平均每小时新增10例。脊髓损伤会导致患者全身或部分瘫痪、失去运动和感觉功能,多数患者终身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近期,脊髓损伤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突破。在脊髓损伤机制研究方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程黎明教授和朱融融教授团队联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脊髓病理进程的关键调控因子Fbxl12,并阐明了其作为脊髓损伤后无瘢痕修复新靶点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而围绕Fbxl12建立了全新脊髓损伤无瘢痕修复干预策略1。

在临床治疗方面,《自然》新闻报道了一名脊髓损伤瘫痪患者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已经能够自己独立站立,并进入了康复训练阶段2。士泽生物研发的iPSC脊髓神经祖细胞注射液(XS228)已获中美药监局双批,正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开展全球首个注册I/II期试验;首例受试者完成移植并出现感觉-运动电位恢复,标志着细胞疗法从实验室走进手术室3。这些突破性进展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让“脊髓损伤后重新行走”不再只是梦想,而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1.Xu, X., Gao, F., Chen, Q. et al. F-box/LRR-repeat protein 12 reorchestrated microglia to inhibit scarring and achieve adult spinal cord injury repair.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10, 259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5-02354-0

2.Paralysed man stands again after receiving ‘reprogrammed’ stem cells. Nature 640, 18-19 (2025).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0863-0

3.Yao, X., Zhang, K., Na, T. et al. Human iPSC-derived spinal neural progenitors enhance sensorimotor recovery in spinal cord-injured NOD-SCID mice via differentiation and microenvironment regulation. Cell Death Dis 16, 637 (2025).https://doi.org/10.1038/s41419-025-07961-x)

朱辉

昆明同仁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寄语

亲爱的脊髓损伤患友们: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紧紧握住您们的手,对您们说:请永远不要熄灭心中的希望之灯。

在全球,越来越多的的科学家和医生正全力以赴,为了攻克“脊髓损伤”这个医学难题而努力拼搏。令人振奋的是,在细胞治疗、脑机接口,神经环路重建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请相信,“重新站起来”的未来并非遥不可及。而现在,我们需要一起做好自身的准备:请坚持科学康复训练,提高和保护好我们骨骼、肌肉、泌尿系等容易出现并发症的组织及器官,迎接新技术的到来。

在您们的治疗道路上,我们将不离不弃的与您们同行!愿我们心怀信念,肩担责任,共同等待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天,我们终将重逢在站立的未来。

致以最深的敬意与祝福。

李忠海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寄语

当前,脊髓损伤治疗策略正从单一干预转向多维度综合修复,核心亦从细胞替代逐步演进为以工程化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如细胞外囊泡)系统性调控损伤微环境。生物制剂与智能生物材料、硬膜外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协同应用,共同构成下一代治疗范式。然而,此类前沿技术临床转化的核心瓶颈在于标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因此开发可规模化制备、性质均一的通用型生物制剂,是实现产业化的先决条件。未来研究将以精准医学为导向,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建立基于分子分型的脊髓损伤评估体系,进而依托标准化生物制剂实施个体化精准干预,推动治疗效果从有限神经功能代偿,向神经结构性修复与功能性重建跨越。

林浩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寄语

脊髓损伤修复与再生领域近年来进展显著。Courtine团队发现Vsx2神经元是修复脊髓损伤的关键神经元,促进这个神经元亚群再生,穿越断裂区并与其天然投射目标区域的神经元重新建立连接,是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所在。同时该团队构建了全面的脊髓损伤单细胞和空间图谱,揭示了脊髓损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细胞和分子动力学详细视图,为靶向治疗和加速脊髓损伤康复铺平了道路。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传递电信号的新型3D打印植入物,为受损脊髓的修复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治疗途径。日本Hideyuki Okano团队完成全球首例iPSC衍生神经前体细胞移植临床试验,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提升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精准分化为特定神经细胞。脑机接口结合人工智能是近期热门研究方向,让患者通过意念控制外部设备,为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提供新路径。

宁斌

山东市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

寄语

9月5日国际脊髓损伤日旨在提升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在国际脊髓损伤日之际,脊髓损伤修复与再生领域涌现出多项突破性进展:细胞疗法(如干细胞移植) 与生物材料支架相结合,为神经再生提供支持;基因编辑和药物致力于克服抑制再生的瘢痕与分子屏障;而硬膜外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与康复训练结合,已帮助部分患者显著恢复运动功能。

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脊柱脊髓疾病的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工作,在脊髓损伤治疗领域形成了以"微创手术为基础,神经调控与细胞治疗为核心,系统康复为保障"的综合诊疗特色。

临床层面建立国内先进的脊柱脊髓中心,全面开展脊柱内镜下所有术式、显微镜下脊柱微创手术、颈胸椎髓内疾病及上颈椎疾患等疑难疾病手术,相关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长期聚焦脊髓损伤领域基础研究,核心围绕 “损伤后微环境稳态” 展开,系统性揭示微环境调控促进神经再生的关键机制。团队深入解析了损伤后炎症反应、瘢痕形成与神经再生障碍的分子机制,并针对性开发细胞移植技术及创新水凝胶支架等干预手段,为推动神经再生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并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康复诊疗方案,牵头设计基于微环境分阶段特征的生物反馈与自适应控制的功能性电刺激(BF&AC-FES)系统,累计服务患者20万人次。

团队期望通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度融合,突破脊髓损伤治疗中神经功能难有效恢复、缺乏精准方案等难题,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减轻其身心痛苦并降低社会经济负担。

王洪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寄语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目前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现阶段脊髓损伤修复与再生领域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支持疗法向再生医学转变的变革: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为代表的干细胞疗法、生物工程支架技术、靶向递药系统以及新型神经保护药物的研发,旨在实现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的替换、桥接和微环境的重塑,从而获得更好的脊髓功能恢复。虽然上述大多数创新技术仍处于实验研究或早期临床试验阶段,真正的应用于临床患者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验证,但至少为数百万脊髓损伤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

姚雪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员

寄语

在国际脊髓损伤日,回顾脊髓损伤修复的探索之路,我们发现脊髓损伤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既需要找到关键因素启动修复,同时又需要“多兵种联合作战”。希望的曙光已经展现,当前的临床试验无论是基于细胞、支架、电刺激还是药物的策略,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武器”。然而,真正的突破在于我们如何将这些策略协同整合—这要求我们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一座坚实的“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桥梁,最终让患者受益。

周非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骨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寄语

目前,脊髓损伤的再生与修复研究已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干细胞疗法作为核心策略,包括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及神经干细胞等,已被证明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修复:直接分化为神经元或胶质细胞以替代损伤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抗炎因子以改善局部微环境,并促进轴突再生和髓鞘化。大量临床前研究和初步人体试验证实了其安全性,并在部分患者中观察到感觉或运动功能的改善,为转化应用提供了希望。

技术手段上,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对损伤区域的精准干预能力。天然或合成聚合物支架(如胶原、PLGA、水凝胶)能够桥接损伤腔隙、引导轴突定向生长,并为移植细胞提供结构支持和适宜的微环境。复合材料系统还可整合生长因子(如BDNF、GDNF)或抗瘢痕分子(如ChABC),以协同促进神经再生并抑制胶质瘢痕的形成。此外,3D生物打印技术的引入使得构建仿生脊髓结构、精确排布不同神经细胞类型成为可能,为个性化修复提供了新途径。

然而,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治疗时机窗口狭窄(急性期炎症剧烈,慢性期囊腔与瘢痕阻碍再生)、细胞移植后的存活率、定向分化控制以及免疫排斥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临床转化中,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缺乏、长期安全性数据(如致瘤性)的不足以及损伤程度(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损伤)对疗效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研究需聚焦于开发智能型生物材料、优化细胞-材料复合治疗策略,并通过多中心协作推动标准化临床方案,最终实现功能性恢复的目标。

姜红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寄语

脊髓损伤治疗领域近年来涌现出多项突破性进展,主要集中在干细胞疗法与生物工程学技术两大方向。这些成果标志着治疗策略从传统的姑息性治疗,跨入了以神经再生与功能重建为核心的新阶段。目前,iPSC细胞疗法在临床转化方面进展较快,已进入早期人体试验;而3D打印神经支架等技术则展现出未来精准修复与结构重塑的巨大潜力。

尽管大多数研究仍处于临床前或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它们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希望。展望未来,多技术融合策略——例如将3D打印支架作为干细胞移植的载体,构建生物-人工复合神经修复桥接系统——有望成为更强大、更有效的治疗路径。

科研长路仍艰,但科学之光已然照亮前路。

NRR脊髓损伤ESI高被引文章赏析

Regenerative medicine strategies for chronic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Shogo Hashimoto, Narihito Nagoshi, Masaya Nakamura, Hideyuki Okano

Neural Regen Res. 2024 Apr;19(4):818-824.

doi: 10.4103/1673-5374.382230

Microglia: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target in spinal cord injury

Xiaowei Zha, Guoli Zheng, Thomas Skutella, Karl Kiening, Andreas Unterberg, Alexander Younsi

Neural Regen Res. 2025 Feb 1;20(2):454-463.

doi: 10.4103/NRR.NRR-D-23-02044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 new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Jiangjie Chen, Jinyang Chen, Chao Yu, Kaishun Xia, Biao Yang, Ronghao Wang, Yi Li, Kesi Shi, Yuang Zhang, Haibin Xu, Xuesong Zhang, Jingkai Wang, Qixin Chen, Chengzhen Liang

Neural Regen Res. 2025 Apr 1;20(4):1042-1057.

doi: 10.4103/NRR.NRR-D-23-01604

Enhancement of motor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oracic spinal cord injury: voluntary wheel running versus forced treadmill exercise

Do-Hun Lee, Dan Cao, Younghye Moon, Chen Chen, Nai-Kui Liu, Xiao-Ming Xu, Wei Wu

Neural Regen Res. 2025 Mar 1;20(3):836-844.

doi: 10.4103/NRR.NRR-D-23-01585

Mutual regulation of microglia and astrocytes after Gas6 inhibits spinal cord injury

Jiewen Chen, Xiaolin Zeng, Le Wang, Wenwu Zhang, Gang Li, Xing Cheng, Peiqiang Su, Yong Wan, Xiang Li

Neural Regen Res. 2025 Feb 1;20(2):557-573.

doi: 10.4103/NRR.NRR-D-23-01130

来源: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