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涨价潮来袭!美光加入调价阵营,AI需求成核心推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07:23 1

摘要:全球存储芯片市场再掀波澜——继西部数据旗下Sandisk、中国长江存储旗下致态品牌陆续释放涨价信号后,国际存储巨头美光(Micron)正式向渠道商发布涨价函,宣布上调DRAM与NAND Flash产品价格。至此,三大存储厂商的集体调价动作,标志着行业正式步入“

全球存储芯片市场再掀波澜——继西部数据旗下Sandisk、中国长江存储旗下致态品牌陆续释放涨价信号后,国际存储巨头美光(Micron)正式向渠道商发布涨价函,宣布上调DRAM与NAND Flash产品价格。至此,三大存储厂商的集体调价动作,标志着行业正式步入“复苏周期”,而AI技术爆发带来的需求激增,正成为本轮涨价的核心驱动力。

市场复苏信号明确:三大巨头集体调价

过去两年,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库存积压等影响,存储芯片行业经历深度调整期,价格一度跌至历史低位。然而,随着2024年下半年AI终端设备(如AI PC、AI手机)的放量,叠加云计算数据中心扩容需求,存储市场供需关系快速逆转。

• 美光率先官宣涨价:根据曝光的内部函件,美光明确表示DRAM与NAND Flash市场已进入“明确复苏阶段”,2025年及2026年需求将持续增长。尽管未公布具体涨幅,但据产业链知情人士透露,美光部分DRAM模组价格或上调15%-20%,企业级SSD合约价涨幅可能更高。

• Sandisk与长江存储早有动作:2025年1月,Sandisk已对渠道商发出涨价通知,消费级SSD价格普涨10%-15%;长江存储则在2月调整致态品牌产品线价格,部分PCIe 4.0 SSD涨幅达20%。两大厂商的调价策略,为美光此番动作铺平道路。

行业分析师指出,三大厂商的“默契”涨价,既是对成本压力(如先进制程研发投入、晶圆厂扩建)的传导,更是对市场话语权的主动掌控——通过价格策略加速中小厂商出清,进一步巩固头部企业垄断格局。

AI需求爆发:存储芯片从“大宗商品”转向“战略资源”

与传统消费电子周期不同,本轮存储涨价的核心逻辑已发生质变。AI技术的大规模落地,正在重塑存储芯片的价值链:

1. HBM(高带宽内存)需求激增:训练大模型所需的AI服务器,推动HBM产能供不应求。美光、SK海力士等厂商已将HBM3E产能优先分配给英伟达、AMD等客户,导致通用DRAM产能被挤压,进一步加剧涨价压力。

2. 端侧AI设备存储升级:AI PC需标配16GB以上LPDDR5X内存+1TB SSD,AI手机则普遍搭载12GB RAM+256GB起步存储组合,单机存储容量较传统设备提升50%以上。

3. 存算一体技术催化:为降低AI运算延迟,近存计算(Near-Memory Computing)架构兴起,要求存储芯片与处理器协同设计,定制化需求推高芯片单价。

“存储芯片正从通用化的大宗商品,转向定制化的高附加值产品。”半导体研究机构TrendForce分析师表示,“2025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00亿美元,其中AI相关需求占比将达35%。

产业链连锁反应:终端厂商承压,消费者恐迎涨价潮

存储芯片作为智能手机、PC、服务器等产品的核心部件,其成本占比可达15%-25%。此番涨价潮已引发下游厂商的连锁反应:

• 终端品牌提前囤货:为应对成本上升,小米、荣耀等手机厂商被曝在2024年底加大存储采购量,部分型号存储模组库存周期延长至6个月。

• SSD、内存条或跟涨:渠道商透露,金士顿、三星等品牌消费级SSD价格将在4月上调,1TB PCIe 4.0 SSD均价或重回500元区间。

• PC、手机新品定价承压:尽管厂商可通过优化其他零部件成本对冲压力,但2025年发布的旗舰机型起售价恐普遍上涨5%-8%。

长期博弈:技术竞赛与产能博弈

面对涨价潮,存储厂商的长期战略逐渐清晰:

• 美光押注HBM与先进封装:其HBM3E良率已突破90%,2025年产能将翻倍,同时计划将30%的NAND产能转向企业级SSD等高利润产品。

• 长江存储突围“堆叠层数”:通过232层3D NAND技术降本,并联合中国本土AI芯片企业开发定制存储方案,以差异化策略争夺市场份额。

• 三星、SK海力士“冷处理”:两大韩系巨头暂未公开调价,但已减少低毛利产品供应,重心向HBM和车规级存储倾斜。

从Sandisk、长江存储到美光,存储芯片涨价潮的蔓延,既是市场供需关系逆转的结果,更是AI技术革命对半导体产业的重构。对于消费者而言,短期内需面对设备价格上涨的压力;但对行业而言,这场由AI驱动的技术升级与产能博弈,或将催生存储芯片的黄金十年。最终市场走势,仍需以厂商官方信息为准。

来源:一度一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