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4日美国商业遥感公司Maxar Technologies的卫星在黄岩岛(中国斯卡伯勒浅滩)以东拍摄到两架轰-6轰炸机的飞行轨迹,这一行动恰逢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引发国际关注。
卫星图像捕捉两架轰-6飞临争议海域,专家解读“非偶然行动”
3月24日美国商业遥感公司Maxar Technologies的卫星在黄岩岛(中国斯卡伯勒浅滩)以东拍摄到两架轰-6轰炸机的飞行轨迹,这一行动恰逢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引发国际关注。
3月24日Maxar卫星捕捉到两架轰-6轰炸机飞越黄岩岛东部海域,澳大利亚安全专家彼得·莱顿指出,此举是中方在美菲防长会晤前的明确信号,既展示中国军队的远程打击能力,又强化对南海争议区域的主权主张,此次飞行与2018年以来中国逐步加强南海军事部署的趋势一脉相承。
尽管轰-6沿用1950年代苏联图-16的框架,但现代化改造使其脱胎换骨:
可搭载射程400公里的鹰击-12反舰导弹、射程2500公里的长剑-20巡航导弹,部分型号还具备核打击能力。
其4000公里作战半径配合南海岛礁基地,形成对关键水道的全覆盖威慑。
近期中菲在黄岩岛摩擦不断:
2月中国海警设置浮动屏障阻止菲渔民作业,3月美军高层访菲期间重申共同防御承诺。
轰-6的现身恰逢这一敏感时段,被解读为对美菲联手的反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半年内轰-6第三次在争议海域亮相。
从2018年西沙群岛跑道扩建到如今黄岩岛常态化巡航,中国通过"岛礁军事化+空中力量投射"组合拳,逐步确立南海实际控制权。
分析认为此类行动未来将更频繁,尤其在美菲强化军事合作背景下,中方需通过可见的军事存在维持战略平衡。
当轰-6的轰鸣划破南海天际,这场“非偶然”的飞行不仅是一次军事展示,更是大国博弈的缩影。
从黄岩岛的屏障到轰炸机的巡航,中国正以行动定义南海的“新常态”,而国际社会的反应,或将决定这片海域的未来格局。
[信息来源于:
路透社报道、轰-6技术细节、南海冲突事件:
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声明、中国外交部回应:记者会实录】等相关信息整合
[图片参考:
Maxar Technologies卫星图像]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来源:陈贝尔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