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都吃啥?很多食物甚至不如我们的泡面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23:58 2

摘要:在结束一天忙碌工作后,我们常常瘫倒在床上,百无聊赖地滑动着手机上的美食软件。面对那些反复出现、早已吃腻的餐品,或许会忍不住嘟囔一句:“狗都不吃” ,转而在幻想中构建起理想生活的模样。在这幻想里,我们如同古代帝王,衣食住行皆有人精心伺候,尽享世间荣华。然而,真实

在结束一天忙碌工作后,我们常常瘫倒在床上,百无聊赖地滑动着手机上的美食软件。面对那些反复出现、早已吃腻的餐品,或许会忍不住嘟囔一句:“狗都不吃” ,转而在幻想中构建起理想生活的模样。在这幻想里,我们如同古代帝王,衣食住行皆有人精心伺候,尽享世间荣华。然而,真实历史中帝王们的饮食究竟如何?是否真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奢华无匹、珍馐满桌?当我们深入探寻历朝历代帝王的饮食,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一部鲜活生动的饮食文化变迁史。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社会正处于从原始向农耕的关键转型期。考古发掘的二里头遗址为我们揭开了夏朝帝王饮食的神秘面纱。彼时,夏朝帝王的御膳十分原始,主要以水煮肉为主食,再佐以野果、野菜蘸酱。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酱并非现代的酱料,而是发酵而成的肉酱。由于当时烹饪技术尚在萌芽阶段,铁锅炒菜自然是天方夜谭,调味料也仅有盐这一简单的种类。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煮肉所用的青铜鼎含铅量超标,长期使用这种器具烹饪,每一顿饭都如同慢性中毒。相比之下,现代人简单煮一碗泡面再加上一颗卤蛋,从健康和美味程度来说,都远远胜过夏朝帝王的 “重金属套餐” 。而且,夏朝时期文字尚未成熟,一些权贵甚至都未能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如此看来,夏朝帝王的生活似乎也没什么值得现代人羡慕的。

商朝,因商纣王的 “酒池肉林” 而被后人熟知。《史记・殷本纪》记载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描绘出一幅极度奢靡的画面。但从当时的酿造和保存技术角度分析,商朝的酒是由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缺乏现代的提纯工艺,酒水不仅浑浊,口感更是酸涩难咽。而所谓的 “肉林” ,结合当时的生产条件推测,肉质质地坚硬,食用体验并不好。倘若商纣王穿越到现代,走进一家普通的烤肉店,闻到孜然羊肉串的香气,估计会对曾经的厨子大发雷霆,就连妲己恐怕也会被他暂时抛诸脑后。不过, “酒池肉林” 的重点或许并不在于酒和肉本身,而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奢华享乐以及商纣王的骄奢淫逸,吃饭时还顺带玩游戏,倒是颇有 “生活情趣” ,但这样的日子终究没能长久,随着武王伐纣,商朝覆灭,一个长达800年的周朝诞生了。

周朝时期,出现了被称为 “八珍” 的顶级美食。据《周礼・天官・膳夫》记载:“珍用八物,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膋也” 。其中,“炮豚” 是将乳猪先烤后炖,制作工序虽然繁杂,但由于当时调料和烹饪技术有限,做出来的乳猪肉质干柴且腥味浓重。“渍” 这道菜是把小牛里脊肉切成薄片,用酒和醋腌制后生食,类似于现代的刺身,然而当时没有芥末、酱油等去腥调料,吃这道菜全凭勇气。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当属 “肝膋” ,需要把狗肝切成丝,和狗肠一起处理,狗肉本身味道就重,一般人难以接受,将狗肝和狗肠做成一道菜,估计很多人连含在嘴里都做不到,放到现代,不仅会遭到爱狗人士的强烈抨击,还得忍受味道上的双重折磨,妥妥的 “黑暗料理” 。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但他的饮食却相对单调。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等相关记载可知,秦始皇时期的主食以小米饭为主,正所谓 “秦地多食粟,其民以粟饭为常食” 。肉类主要是烤鹿肉和炖羊肉,搭配的蔬菜多为葵菜、韭菜和大葱,水果也只有桃子、李子等常见品种。在调味方面,基本就依靠盐和简单的肉酱,当时提炼的盐还很粗糙,其他调味料尚未被发掘出来。史料中关于秦始皇食物的记载甚少,毕竟在当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的政治手段。不过,我们可以通过鸿门宴来侧面了解一下那个时期的饮食。在这场著名的宴会中,项羽赏赐给樊哙一条生猪腿,樊哙直接拔剑切着啃,想象一下,未经焯水和放料酒去腥的生猪腿,腥味必定很重,能吃得下去,樊哙确实是条汉子。而刘邦早年生活艰苦,曾啃过野菜团子,即便后来成为皇帝,饮食也没有太大改善,依旧以炖肉为主,且调味方式单一,主要依靠盐和酱来增添风味,肉香往往被酱味掩盖。由此可见,直到秦朝,皇帝的饮食水平依旧未能追平现代人。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 “鸡肋” 的典故广为人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伙食水平。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记载:“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 ,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王,欲还也。’ ” 三国时期,战乱频繁,物资匮乏,曹操的日常饮食通常是小米粥搭配咸菜,偶尔会用鸡架子熬汤改善生活。在官渡之战时期,粮食供应紧张,做饭所需的物资都要依靠计谋获取,曹操能吃上鸡肋已经相当不错了,而底下的士兵们平常更是难见荤腥,要么吃小米粥,要么就是麦饭。那时的麦饭,小麦都不脱壳,直接煮熟食用,口感极差,难以下咽,和在公园啃两口绿化带的感觉差不多。对比现代,曹操吃的鸡肋远不如城市街边随便一家黄焖鸡有味道,而且当时军粮供应不稳定,哪能和现在半个小时就能送到的外卖相比,如今的饮食水平简直是 “天上人间” 。要是曹孟德生活在现代,凭借他的智谋和行动力,跑外卖说不定也是妥妥的单王级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食物的记载不得不提到南朝宋明帝刘彧,他对腌鱼干极为喜爱。据《宋书・明帝纪》记载,他 “嗜食腌鱼,或以银钵盛蜜渍,一食数钵” ,一顿能吃下十几碗腌鱼干。然而,当时的腌鱼干制作工艺简单,没有添加丰富的调料,主要依靠大量的盐来防腐,味道齁咸,实在算不上什么美味,如今随便一包卫龙辣条估计都比它受欢迎。而北齐后主高纬喜欢吃羊肉,但当时的烹饪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水煮和火烤,除去羊肉膻味的方法也局限于使用葱姜。在辣椒尚未传入中国的情况下,他无法品尝到辣味带来的独特风味。辣椒大约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在此之前,人们的食谱中几乎不见其踪影。虽说辣是痛觉而非味觉,但初次吃辣的人确实很难享受这种独特的刺激。

唐朝,作为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饮食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铁锅的使用逐渐增多,出现了一些新炊具,如用于温酒的铛斗等。“炒” 在唐朝成为一种重要的烹饪方法,炒鸡、炒腰花等菜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同时还出现了 “串炙” ,即将食材穿在竹签或者铁签上烤制,这不就是现代烤串的雏形嘛。蔗糖的制作技术得到改进,白糖、冰糖等开始出现,甜味在糕点、菜肴中的运用更加广泛。唐朝时期,乳制品的加工和食用也较为常见,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擅长制作奶酪、奶酥等乳制品,这些技术传入中原后,与中原的饮食文化相结合,诞生了一些新的乳制品菜肴和点心,比如酪樱桃,将樱桃与奶酪搭配,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不过,这个时期也有一些重口味的食物,唐玄宗发明的 “热洛河” ,即鹿血煮鹿肠,《安禄山事迹》中有所提及,“命射生官射鹿,取血煮其肠,谓之热洛河” ,这道菜血腥味扑鼻,堪称重口味的典范。而武则天喜欢吃的 “冷修羊” 则正常多了,据《清异录・馔羞门》记载,这道菜是将羊肉加香料煮熟,趁热去骨,将肉块压平放凉,吃时再切薄片。传闻武则天还是乳制品的忠实粉丝,看来奶茶、冰淇淋这类美食对女人的诱惑从古至今都很大,即便是天后也难以抵挡。

宋朝,随着植物油压榨技术的进步和铁锅的普及,“炒” 成为了常见的烹饪方式,炒兔、炒蛤蜊等菜品开始流行起来,人们还会烤制各种肉类、面点等,如烤羊、烤乳猪等。饮食业的繁荣促使专业厨师大量涌现,他们经过专门训练,烹饪技术精湛,无论是宫廷、酒楼还是富贵人家,都有专门的厨师掌勺。这个时期甚至还诞生了外卖的雏形,提前和饭店打招呼,到了时间,饭馆便会派人将饭菜送过去。皇帝餐桌上的美食也日益丰富起来,宋徽宗生日宴会上,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紫群仙炙、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等数十道美食琳琅满目,有些食材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打工人的承受能力。由此可见,宋朝是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宋朝之前的皇帝御膳,或许还比不上咱们现代的家常菜,但宋朝之后,随着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铁锅的广泛普及,皇帝御膳的质量已经达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元朝,作为游牧民族统治的王朝,饮食以肉食为主,羊肉更是被他们吃出了各种花样。传闻涮羊肉是忽必烈在征战时,因战事紧急,厨师将羊肉切成薄片快速煮熟而诞生的美食。烤全羊、柳蒸羊等,羊肉在元朝人的餐桌上变幻出多种形态。对于现代人来说,偶尔吃一顿这样的羊肉大餐,堪称人间美味,但要是天天吃,恐怕也会腻味。元朝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就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间经历过艰苦的乞讨生活,这对他成为皇帝后的饮食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明实录》记载,他的御膳主打 “忆苦思甜” 风格,常以水煮豆腐、炒青菜、糙米饭为主。但实际上,当时炒、烧烤、蒸卤等各种各样的烹饪手段已经层出不穷,现代多数中餐的烹饪方式在明朝都已出现,皇帝基本上能品尝到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大部分美食。明武宗朱厚照十分喜欢吃烧鹅,另外还有驴炙、烧猪肉、猪灌肠等美食,一些现代难以见到的食材,皇帝也能享用,比如熊掌、虎鞭等,只要皇帝想吃,第二天就能出现在餐桌上。明朝皇帝一顿饭吃二十几道菜已是稀松平常,吃饭时还能欣赏歌舞表演,生活可谓穷奢极欲。

清朝,各系中餐已经发展成熟,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满汉全席。最初满族入关之后,满官用满席,汉官用汉席。后来康熙皇帝为了笼络人心,用满汉席款待群臣,这种形式逐渐在宫廷中流行开来。乾隆年间,国力强盛,满汉全席的名号更是声名远扬。满汉全席菜品众多,总计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总共320品。各色菜肴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其奢华程度比之现代的国宴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现在的国宴主打一个 “中庸” ,味道不会过于惊艳,但也不难吃,和满汉全席这种奢华宴席自然无法相提并论。除了美食,清朝还在饮食文化上玩出了新花样。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玄烨60岁寿辰,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邀请了各地年满65岁的老人,不论官民均可参加,此次宴会有千余人出席。或许是第一次举办取得了成功,康熙70岁时又举办了第二次。到了他的孙子乾隆这儿,千叟宴更是被发扬光大。千叟宴上分为两等桌,一等桌有王公、二品大臣、外国使节,配备银制和锡制火锅各一个,猪肉片、褪羊肉片及其他各类菜品若干,可谓是火锅的豪华版,也不枉这些老叟千里迢迢赶来与皇帝共进这一顿饭,只是有些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死在了赴宴的路上。

回顾历史,宋以前的皇帝在饮食方面与现代普通人相比,确实存在差距。那时铁锅尚未普及,烹饪方式主要局限于煮和烤,炒菜在当时是较为罕见的烹饪方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唐人做食物,无有煎炒者,烹、煮而已” ,可见当时炒菜并不普及,这种有限的烹饪技术极大地限制了食物的种类和口感。此外,古代的保鲜和运输技术也严重制约了皇帝的饮食品质。杨贵妃想吃荔枝,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快马接力的方式运输,即便如此,荔枝的新鲜度和口感仍大打折扣。反季节蔬菜在明朝才开始初步发展,在此之前,皇帝们能吃到的蔬菜水果受到季节的严格限制。而到了清朝时期,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中餐各种菜系基本发展成熟,皇帝的御膳达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且皇权在握,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这才是封建君主们最大的快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是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饮食。1908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品尝妻子做的海带黄瓜片汤时,发现汤的味道格外鲜美,经过半年的研究,他从海带中提取出了谷氨酸钠,并且发现只要在汤中加入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就能让汤的味道变得鲜美至极。后来,人们发现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并开始利用这些廉价原料大量生产谷氨酸钠。不久后,味精作为商品在东京浅草的店铺里出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这便是咱们常吃的味精、鸡精的雏形。科技的力量让我们的饮食变得更加美味和便捷,不得不让人感慨 “科技改变生活” 。

了解了这么多传统美食的发展历程,下次当你再觉得外卖不够香的时候,不妨想想远在商朝的纣王,想想他吃的那些食物,心里是不是就好受多了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从古代帝王的餐桌到现代普通人的日常饮食,我们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和变迁,而美食,始终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承载着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来源:青梅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