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抗战物质遗存规模宏大、类型丰富,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鲜活载体。在新时代讲好山西抗战故事,要筑牢历史根基、升华时代价值、塑造青年记忆,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 转载于《太原晚报》陈显久
陈显久
山西抗战物质遗存规模宏大、类型丰富,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鲜活载体。在新时代讲好山西抗战故事,要筑牢历史根基、升华时代价值、塑造青年记忆,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为挖掘和赓续山西抗战文化的深层价值指明了方向。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拥有众多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这些饱经战火的遗存,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鲜活载体。每一座抗战纪念馆、每一处战场遗址、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跃动着鲜活生命与不屈信念。在新时代讲好山西抗战故事,需深耕地方资源,筑牢历史根基、升华时代价值、塑造青年记忆,把伟大抗战精神传承好,将宏大叙事细化为家门口的动人篇章,让精神的接力棒在代代相传中,迸发出驱动时代奔涌的永恒力量。
物质遗存——历史见证功能
山西抗战物质遗存以其规模宏大、类型丰富、脉络清晰,成为党领导人民战争磅礴力量最直观的历史见证。从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发端,历经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等战略防御遗存,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等战略相持节点,直至沁源围困战胜利的战略反攻标志,完整串联起了三晋大地全面抗战的历史轨迹,构成一部具象化的抗战史书。
这些遗存生动诠释了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讲好山西抗战故事的物质载体。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等指挥中枢,依托山西复杂地形构筑天然屏障,保障物资与信息畅通,支撑起整个敌后抗战体系的运转。战役类遗址如平型关大捷战场,是八路军出师华北首战告捷之地,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同煤矿万人坑等苦难遗址,无声控诉着日军暴行。军工遗存如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在悬崖峭壁间保存完好的车间与工事,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物质丰碑。西河头地道战遗址、黎城广布150个村的558处革命遗址,则如“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共同构成人民战争体制的基层网络,雄辩地印证了“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这些由山川、工事、战场共同构成的历史现场,以其无可替代的原真性与丰富性,为后人提供了触摸历史的真实场域,是伟大抗战精神得以传承的深厚物质根基。
抗战文艺——价值凝聚功能
抗战时期山西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源于其通过丰富的精神符号体系实现了战时思想动员与精神凝聚。以不畏牺牲和艰苦奋斗精神为内核,依托多样化的文艺创作,将抗战意志升华为全民共识,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感召场域。
文艺作品是承载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讲好山西抗战故事的艺术载体。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以质朴的乡土语言描绘根据地民主新生活;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塑造了人民战争的英雄群像,是一部血与火的战斗史诗。《黄河大合唱》诞生于壶口瀑布的激流,其壮阔旋律激荡着民族救亡的豪情;《游击队歌》以其诙谐智慧与明快节奏,凝聚起昂扬的战斗力量;《在太行山上》则以“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血泪呼唤,升华了家国大义。王恕先创作的《左权将军之歌》以“牺牲为的是老百姓”的质朴歌词,熔铸了军民同仇敌忾的钢铁意志。在美术领域,木刻版画如《努力织布,坚持抗战》《摘棉花》《开荒》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再现军民互助的生产图景;《马本斋的母亲》讴歌了英雄母亲的坚贞不屈。这些作品穿越时空,以其深刻艺术感染力,成为动员民众、凝聚民心的精神火炬。
如今,这些抗战艺术作品的传唱、观看、阅读以及立足新时代结合新的艺术特点的再创作,如《太行山上》《黄崖洞的回声》等沉浸式情景剧,将历史烽火淬炼的精神符号,持续转化为激励当代青年树立“强国有我”志向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动力。
活化利用——赓续传承功能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生长,是讲好山西抗战故事的核心使命。积极探索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路径,通过情境体验、课堂创新与多元传播,推动红色记忆有效融入青春血脉,培育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情境体验活化历史现场,使精神具象可感。武乡县的两处八路军总部旧址创新推出“穿越烽火”沉浸式体验空间,青少年通过品尝军粮、学习急救、模拟穿越地雷阵等环节,切身感受抗战岁月的艰苦卓绝与热血豪情。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上演的情景剧《黄崖洞的回声》,巧妙利用真实山洞地形再现“人民兵工精神”,引导观众在历史现场与英雄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些实践将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吸引着众多青少年参与研学,在行走太行中筑牢理想信念。
思政课堂熔铸价值认同,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抗战精神教育体系。省级教育部门将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重大史实纳入地方课程,编写《三晋抗战精神读本》。“武乡八路军文化研学旅行”作为全国样板,组织青少年穿军装、扛步枪、吃小米饭、住老区炕,观看《反扫荡》实景演出,在游击战体验园实践“八路军十大战法”,将红色地标变为生动的教育课堂。
构建全域新媒体矩阵,抖音“山西文旅”账号推出《文物里的抗战》《平型关地形密码》等系列内容,以文物微记录、战场地理可视化、青少年实践纪实等形式,年均浏览量超千万人次。省直部门推出的《山西红色历史动漫》,以Z世代熟悉的动漫语言重构英雄叙事,有效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英烈故事进校园”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红色读书会等形式,让红色文化如细雨般浸润校园,播撒传承的种子。这些实践打破了时空壁垒,使红色记忆得以在当代校园、社区与网络空间广泛流淌、生生不息。
(作者为太原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利用山西历史文化资源独特价值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WZ041)
来源: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