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鲁迅与莫言宛如两颗璀璨夺目的巨星,分别在不同的时代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以笔为刃,向旧时代的黑暗与腐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其作品如同一把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
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鲁迅与莫言宛如两颗璀璨夺目的巨星,分别在不同的时代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以笔为刃,向旧时代的黑暗与腐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其作品如同一把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
莫言,作为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凭借着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想象力,以一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他从自己生长的高密东北乡出发,构建起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将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尽管鲁迅和莫言所处的时代背景截然不同,创作风格也各有千秋,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在对 “看客” 现象的批判上,却有着惊人的默契和深刻的呼应。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和人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在反映社会现实和揭示人性本质方面的强大力量。
鲁迅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民族深陷危机的时代。旧中国在封建礼教的长期禁锢下,民众思想麻木,精神萎靡。列强的侵略和腐朽的统治,更是让社会陷入了黑暗的深渊。鲁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无畏的勇气,拿起笔杆,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而看客现象则是其中最为刺眼的疮疤。
在《孔乙己》中,鲁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咸亨酒店的场景,这里聚集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构成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看客群像。当孔乙己穿着破旧的长衫,站着喝酒却又试图维护那一点点读书人的尊严时,酒店里的掌柜、伙计和顾客们,没有给予他丝毫的同情和尊重。他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如同冰冷的寒风,刺痛着孔乙己的内心 。当孔乙己被人打断了腿,艰难地用手 “走” 进酒店时,众人关心的不是他的伤痛,而是又有了新的笑料,这些看客们,把他人的痛苦当作娱乐的谈资,对弱者的不幸麻木不仁,。
而《狂人日记》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 “吃人” 的本质,而看客们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帮凶的角色。狂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不仅有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和剥削,更有周围人对这种压迫的麻木和参与。那些看似平常的人,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失去了基本的人性和良知,成为了 “吃人” 的一员。他们或是冷漠地旁观,或是积极地参与,将他人的生命和尊严践踏在脚下。
在《药》中,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迷信人血馒头,而那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成为了看客们愚昧和麻木的象征。他们对革命者的牺牲无动于衷,反而将其视为治病的 “良药”,这种冷漠和无知令人痛心。这些看客们,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剩下盲目和麻木。
莫言生活在当代社会,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敏锐地察觉到,看客现象依然在社会的角落里存在着,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在鲁迅的启发下,莫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看客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反思,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又令人深思的画面。
《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在这部作品中,莫言对 “看客” 进行了多面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赵甲作为一名刽子手,他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然而,长期的行刑生涯让他逐渐丧失了人性,成为了一个扭曲的执行者与看客。在他的眼中,犯人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是他展示技艺的道具。他对行刑过程充满了狂热,将每一次行刑都当作一场表演,享受着众人的关注和喝彩 。在对钱雄飞行刑时,他沉浸在自己的技术展示中,完全不顾及钱雄飞的痛苦和尊严。他的这种扭曲心态,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对人的异化的体现。
在《檀香刑》中,犯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像钱雄飞、孙丙这样的英雄,他们为了正义和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另一类是太监小虫子、库丁等,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成为了社会的小丑。钱雄飞为了刺杀袁世凯,拯救国家和民族,毅然踏上了危险的道路。即使在面对残酷的刑罚时,他也毫不畏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孙丙则为了反抗德国侵略者的压迫,带领百姓奋起反抗。他在刑场上高唱茂腔,表达着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正义的追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监小虫子和库丁,他们为了讨好统治者,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了众人唾弃的对象。
除了《檀香刑》,莫言的《月光斩》和《复仇记》也从不同角度对看客现象进行了反思,展现了现代语境下看客的心态和行为。《月光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小说中,刘副书记被人斩首,头颅被悬挂在雪松顶梢,躯干却在豪华套间之中。这一离奇的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的传说和猜测,人们在大街小巷中议论纷纷。然而,与传统的复仇故事不同,这里的复仇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并没有对实际的报复对象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在这个故事中,看客们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现场,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却通过人们的议论和反应得以体现。
在《复仇记》中,莫言通过老七头被摔死这一事件,深刻地展现了看客的冷漠和内心空虚。阮书记一声令下,老七头被拽着绳子摔死。然而,在老七头悲惨死去后,围观的群众却齐声高唱起戏文,场面十分红火。他们将老七头的死亡当作一场闹剧,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这种反讽的场景,与鲁迅《复仇》中对看客的批判相呼应,揭示了看客们的麻木和无情。
鲁迅和莫言对 “看客” 的描写,虽跨越时空,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真实而直接地描绘看客的种种丑态,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他的描写如同锋利的匕首,直刺人心,让人在震撼中反思。而莫言则在继承鲁迅批判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魔幻现实主义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使作品更具想象力和感染力。他以一种夸张、荒诞的手法,将看客现象放大,让读者在惊叹中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主题表达上,鲁迅主要批判的是封建礼教和旧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看客们在这种环境下的麻木不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民众的觉醒,打破封建的枷锁,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复兴 。莫言则更多地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如人性的冷漠、道德的沦丧、社会的不公等。他通过对看客现象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呼吁人们关注内心的需求,追求真正的人性和价值。
莫言对鲁迅的继承与发展,不仅体现在对 “看客” 现象的批判上,还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和精神上。他们都以文学为武器,敢于直面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用文字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