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凯湖,这个曾经的中国最大淡水湖,如今却成了中俄界湖,而且俄国占了三分之二。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段被不平等条约和狡猾手段掩盖的历史,一个让人痛心的领土变迁故事。
兴凯湖,这个曾经的中国最大淡水湖,如今却成了中俄界湖,而且俄国占了三分之二。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段被不平等条约和狡猾手段掩盖的历史,一个让人痛心的领土变迁故事。
说起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你现在肯定会想到鄱阳湖。但你知道吗?在100多年前,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兴凯湖,面积比鄱阳湖还要大400多平方公里。就是这么重要的一片水域,现在却成了中俄界湖,而且俄罗斯占了三分之二。
更气人的是,这个过程比签不平等条约还要耻辱,沙俄用了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硬是把大部分兴凯湖从中国手里抢走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段历史,看看兴凯湖是怎么从中国内湖变成中俄界湖的。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东南部,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清朝政府把这里当作龙兴之地,长期实行严格的禁渔禁猎政策,结果导致这片区域人烟稀少,给了沙俄可乘之机。
沙俄首先在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由于清政府的抵抗,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被划为中俄共管区域。
但沙俄并没有满足。1860年,沙俄代表伊格纳提也夫跑到北京,居然提出要“重新审核早年条约,进行增减”,赤裸裸地索要外乌苏里地区。
他的理由荒谬得很:说过去20年里英国和中国打了三次仗,而沙俄从来没参战,只有沙俄能抵抗英法联军,所以应该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划给沙俄,防止被英国占领。
这还不算,伊格纳提也夫后来跑到上海,到处散播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贬低中国形象,煽动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战争。他甚至为英法联军提供详细的北京地图,建议优先攻打防御最弱的北门。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吓得逃往热河,命令恭亲王与英法谈判。这时候伊格纳提也夫又跑来装好人,说英法要100万两白银赔款是他极力斡旋的结果,要求中国支付报酬。
最后清政府被逼得没办法,只能在1860年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以及兴凯湖南部,一直延伸到日本海西岸,包括图们江以左的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给了沙俄。兴凯湖就这样从中国的内湖变成了中俄界湖。
如果说签订不平等条约已经够耻辱了,那后面的勘界过程就更气人了。按照《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应该在1861年3月在乌苏里江口派代表会晤,勘定两国东部边界。但因为交通不便,清政府通知改期,俄方就把会议改到6月在兴凯湖西部举行。
谁知道这次改期出了大问题。沙俄违反规定,派军队越过边界,抢先进入中国一侧兴凯湖西北的奎屯必拉(今当壁镇),设立炮台,伐木建屋。清政府只能象征性地抗议一下。
谈判桌上的情况更让人气愤。条约中写明边界是“自松阿察河源头,两国交界穿过兴凯湖直至白棱河口,自白棱河顺山岭至瑚布图河”。松阿察河是兴凯湖的出水口,位置很明确,如果白棱河位置确定,边界就容易勘定了。但问题就在于,各种资料中都找不到“白棱河”的记录。
清政府派人调查后发现,中国地图上只有“白珍河”,沙俄绘制的附图标为“白志河”。综合条约描述,“白棱河”应该位于兴凯湖南西部,约等于白志河。如果以白志河为界,沙俄只能占兴凯湖不到三分之一。
但沙俄代表坚决不认可,强行将“白棱河”定为兴凯湖西北的吐尔必拉。这样一来,沙俄就能占兴凯湖三分之二以上,而且陆地也被大幅划走。
沙俄代表甚至拿出俄文版《北京条约》,上面居然写着“白棱河(吐尔)”,而清政府手中的中文版却没有“吐尔”二字。这不是明摆着耍诈吗?
清政府据理力争,指出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条约文本是俄方拟定后翻译成中文的,两者内容不一致非常可疑;第二,沙俄自己测绘的《北京条约附图》清晰显示兴凯湖红线界限位于湖西南,而不是西北。
但沙俄对清政府的软弱了如指掌,在谈判桌上无理取闹,还施以武力威胁。他们一方面在蜜蜂山至穆棱河间丈量土地、插设木牌作为界标;另一方面派武装匪徒入侵珲春城,激化边界冲突。
最后清政府缺乏国际谈判经验,又没有军事底气,面对沙俄不断制造紧张局势,只能被迫接受无理条件。沙俄就这样通过巧取豪夺,将兴凯湖三分之二以上水域以及大片肥沃陆地据为己有。
现在的兴凯湖总面积为4380平方公里,其中中国部分约占1080平方公里(也有资料称为1240平方公里),俄罗斯部分约占33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俄罗斯确实占据了约三分之二的湖面。
兴凯湖由大、小两湖组成。两湖之间有一条长约40公里、宽约1公里的天然沙坝,俗称湖岗。丰水期两湖相通。兴凯湖是因火山喷发地壳下陷而形成的淡水湖。
尽管历史遗留问题令人痛心,但中俄两国在现代对兴凯湖的保护和合作取得了进展。1996年4月25日,中俄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协定》。
这个协定决定在中俄边境地区建立共同的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以中俄国界线分为两部分:黑龙江省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和滨海边疆区兴凯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俄罗斯境内)。
建立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包括: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种,保护自然生态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保护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研究的双边合作。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兴凯湖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2025年5月,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代表团参加了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举行的首届“黑瞎子岛(大乌苏里岛):共同开发合作”中俄论坛。
在论坛专题研讨环节,中方代表做了题为“兴凯湖水生态环境:现状与未来挑战”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兴凯湖生态保护方面的创新实践,并就加强中俄跨境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出建设性建议。
兴凯湖的变迁史,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领土主权不断丧失的一个缩影。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保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沙俄在侵占领土过程中使用了各种手段:先是武力威胁,然后是利用不清的条约条文,接着在勘界过程中故意制造混乱,最后通过强制手段达成目的。这些手段在今天看来极其无耻,但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前却得逞了。
从兴凯湖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首先,边界问题需要精准明确。沙俄正是利用条约中“白棱河”表述的不清晰,强行将其解释为对自己有利的位置。这提醒我们,在国际条约中,每一个用词都需要精确无误,不能留下解释空间。
其次,实力是外交的后盾。清政府之所以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和勘界结果,根本原因还是国力衰弱,无法与沙俄抗衡。当今国际关系中,实力仍然是决定性的因素。
中俄两国在现代能够抛开历史恩怨,共同保护兴凯湖生态环境,说明即使是有领土争议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如今兴凯湖虽然不再是完全的中国内湖,但它仍然是中俄两国共同的自然宝藏。兴凯湖湿地面积2225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境内湿地连成一片,是世界最大的三块湿地之一。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候鸟迁徙“驿站”,被誉为“候鸟的天堂”。
每年4月,来自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渤海湾,以及台湾、日本群岛、朝鲜半岛等越冬地的候鸟,翱翔几千公里北迁到兴凯湖,共有16目39科190种,高峰期日过往量达17万只。
希望有一天,兴凯湖不仅能成为中俄生态合作的典范,更能成为两国友好邻邦关系的象征。虽然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共同创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兴凯湖
来源: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