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义乌看义乌 | 义巴同心共谱东西部协作“山海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20:29 1

摘要:巴州与义乌,一个是秦巴山区天然“药库”,一个是世界小商品之都。自2021年结对以来,义乌与巴州区全面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一段跨越1800公里的“情谊”就此展开。为展现义巴协作的显著成效,讲好对口故事,不久前,市融媒体中心采访组专程赶赴巴州区进行采访,用镜头和笔

巴州与义乌,一个是秦巴山区天然“药库”,一个是世界小商品之都。自2021年结对以来,义乌与巴州区全面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一段跨越1800公里的“情谊”就此展开。为展现义巴协作的显著成效,讲好对口故事,不久前,市融媒体中心采访组专程赶赴巴州区进行采访,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这段跨越千里的携手奋进历程。

来料加工

家门口实现就业

“嗡嗡嗡……”不久前,在义乌巴州来料加工水宁寺镇基地,30多岁的李小凤正坐在缝纫机前,拿起内衣模杯,将刺绣花边紧密地缝在外围。她缝纫的内衣经剪裁、贴标等工序后,将从巴州运往义乌,再通过义乌销往国外。和李小凤一样,缝纫车间里的五十多位当地搬迁群众、居家妇女、轻度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日常要照顾小孩和老人,像我这样就出不得远门。”四年前,李小凤放弃在广东某工厂的工作,一直赋闲在家。直到义乌巴州来料加工水宁寺镇基地启用,她前来应聘,经过一系列上岗培训,从初期的小白逐渐成为师傅。多劳多得的计件模式下,她的工资最高能拿9000元。如今,她既能工作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

作为致富“经纪人”,陈冬是义乌巴州来料加工水宁寺镇基地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自2021年9月基地启用以来,在两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地引进各类缝纫机、平车、拷边机等机器设备40台,帮助52名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总产值约4000万元,年人均收入达到2.5万余元,实现一份订单带动一地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其实,在巴州区因多种原因“走不远,走不出去”的富余劳动力还有不少。如何让她们就近就业,也是当地面临的一个难题。

与此同时,远在数千公里外的义乌,用工难也困扰着当地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走不出去”,一个“招不进来”。解决就业和劳动力需求悖论,迫切需要一条“撮合”两地合作发展、互惠共赢的“红线”——这就是东西部协作。

巴州有所需,义乌尽所能。2021年,我市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抓住培育和激活巴州区内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输血”“活血”“造血”三管齐下,借助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方面的成熟经验,提出在巴州区建立来料加工基地,让当地群众灵活就业,得到巴州党委、政府的积极响应。

事实上,来料加工产业在东部沿海城市早已不是新鲜事,并且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彼时来料加工对于巴州区来说,可是个新鲜“玩意儿”。市场前景如何?如何争取到稳定、量大、价高的订单?很多人充满疑虑。

基于此,我市与巴州党委、政府意识到,要在短时间内让大众知晓、支持、参与来料加工,是来料加工在当地发展壮大的关键。因此,巴州区迅速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来料加工、产业专题宣传热潮,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人人知晓来料加工的浓厚氛围,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据了解,在义乌的鼎力支持下,目前巴州区已建成17个来料加工基地,主要承接义乌及发达地区服装、内衣、中国结、电子元件等来料订单,年总产值达2亿元以上,带动26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培训赋能

掌握技术奔小康

“大家注意看,‘中国结’的绳头要留7厘米……”走进位于巴州区的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巾帼工坊”,房间内挂满了“中国结”,炫目的中国红、长长的流苏,配上创意独特的图案,很是喜庆。此时,张婷正在直播间熟练地讲解编织技巧及注意事项,只见一根红绳在她的手中穿花缠绕,不到两分钟,“同心结”跃然成形……

张婷是工坊的负责人。2022年6月,她参加“千里送‘渔’·义巴共富”——直播电商人才培育孵化培训班,并从45名学员中脱颖而出,从此与义乌结下了不解之缘。次月,在义乌与巴州两地妇联牵线下,她赴义乌参加来料加工骨干培训班,免费学习“中国结”编织技术。随后,在两地妇联助力下,张婷成功引进“中国结”来料加工项目,化身项目经纪人,踏上创业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底,在义乌市妇联的牵线下,“巾帼工坊”新研发的一款融入巴州特色的“中国结”被义乌一家企业看中,接下了一笔180万元的订单。“这笔订单大大地提振了我们的信心,也更加坚信创新出精品,只有顺应时代变化趋势,不断更新产品,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张婷一脸喜悦,工坊最近推出的线钩产品——毕业季向日葵,又接到了一笔1.5万个的订单。

截至目前,“巾帼工坊”由1个“中国结”来料加工项目、5名工人,发展到现在5个来料加工项目。已先后开展相关技能培训100余场次,组织培训本地妇女群众超2000余人次,工坊已辐射带动周边5个县(区),由原来的来料加工向来单加工1.0版转型升级到3.0版,辐射带动近70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实现年总产值近1000万元。

2022年,“义乌—巴州”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点建设项目落户化成镇赵家湾村。前期,义乌市福田街道办事处为项目捐赠两条加工生产线、连续胶合机12台、熨斗400把。村民要想通过这套设备实现增收致富,摆在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不是所有人都会使用机器,这么多的技术工人哪儿找?为此,我市相关部门不定期组织巴州区妇女群众来义培训相关技能。

掌握一门技术,就是增加一条致富出路。培训使工人们的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加工产品的效率和合格率直线上升。“第一天加工了10多条,第二天差不多30多条……”32岁的全职妈妈张芳是赵家湾村人,经过培训,已成长为车间的“老人”。“现在一天800至900条不在话下,还开始带新人了。”张芳高兴地说。

“西牛东送”

东西部协作“共富桥”

“自打项目落地,咱养的牛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有了这份保障,心里踏实多了。”巴州区枣林镇枣林村先锋养殖场负责人张纯杰所说的项目,正是在义乌与巴州区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开展的“西牛东送”项目。

张纯杰从2012年开始从事巴山肉牛养殖,由于养殖规模、成本等原因,尚未形成较好的经济效益,养殖场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近年来,义乌牛肉消费市场呈上升趋势,由于农户养殖较为分散,尚未形成集聚效应,牛产业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而肉牛产业是巴州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枣林镇牛产业资源丰富,拥有成熟肉牛1万多头,平均每头重量超过550公斤,预期销售额近2亿元,总体供大于求,拓展外部市场迫在眉睫。

2023年,在义乌与巴州区东西部协作推动下,上溪镇积极响应“西牛东送”号召,迅速组织人员到巴州区枣林镇实地考察巴山肉牛资源。通过走访,上溪镇屠宰加工场相关负责人认为,枣林镇地处湿润地区,天然牧草丰富,自然放养的巴山肉牛,肉质结实、品质好,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在枣林镇与上溪镇积极探索合作下,逐渐形成了枣林镇养殖、上溪镇屠宰销售的“西牛东送”养殖、销售一体化模式。

有了稳定的销路,张纯杰的养殖信心更足了。目前,他所在的养殖场存栏巴山肉牛60余头。销售有了可靠保障后,他还积极带动村里其他养牛散户共同发展。“一头600公斤重的肉牛,在当地卖跟运到义乌卖,差价能有1000多元。”张纯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巴州销往义乌,一辆车能装12头肉牛,这样就能多赚12000元。扣除运输费用后,大概还能多收入7500元。

更让张纯杰欣喜的是,2024年5月,浙中牛交易市场暨“西牛驿站”在上溪镇正式揭牌,并引入专业团队进行管理运作,进一步提高义乌巴州两地肉牛输送效率,提高肉牛交易量,改善义乌市肉牛屠宰、交易市场缺乏集聚效益等现状,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据悉,“西牛东送”项目为巴州区枣林镇的村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也让义乌市民吃上了地理标识的巴山牛肉,真正实现了两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如今,巴山肉牛已成为义乌市民餐桌上熟悉的肉类食材。销往义乌的肉牛比在巴州区本地销售每头多增加收益近1000元,同时,带动了巴州当地1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来源 | 义乌商报

作者 | 蒋文斌 方国宏 吴峰宇

编辑 | 周勍

一审 | 吴攸

二审 | 楼志锋

终审 | 陈建权

义亭油菜花迎春绽放

视频:赵子丹 丁江峰

来源:我在头条搞创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