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仅过半年,赞比亚铜带省已发生两起针对中资企业的恶性事件,去年8月,铜带省基特韦谦比希地区一中资公司施工现场遭武装劫匪袭击,多名中国公民被殴打致伤,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又一中资企业遭袭击
2025年3月20日晚,赞比亚铜带省谦比希地区一家中资企业遭遇持枪抢劫事件,造成中方员工1人死亡、1人受伤。
仅过半年,赞比亚铜带省已发生两起针对中资企业的恶性事件,去年8月,铜带省基特韦谦比希地区一中资公司施工现场遭武装劫匪袭击,多名中国公民被殴打致伤,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本次袭击事件国外媒体报道了案发经过:当地时间3月20日19时许,两名62岁的中国员工(翟某、陈某军)在企业内遭武装劫匪袭击。翟某胸部中弹当场死亡,陈某军腹部受伤后被送往基特韦中赞友好医院重症监护室救治。赞比亚铜带省警方已介入调查。
中国驻赞比亚使馆在案发后第一时间联系医院、企业和家属,协助救治和善后工作,并向赞警方提出交涉,要求尽快破案、严惩凶手,同时加强对中资企业的安全保护。
据了解,涉事中资企业属于环保资源回收领域,铜带省作为矿业重镇,近年来针对中资企业的治安事件时有发生,包括2024年8月科卢姆煤矿的劳资冲突导致中国管理人员伤亡。
谦比希铜矿位于赞比亚铜带省,地处全球第三大铜矿带——赞比亚-刚果(金)铜钴成矿带中部。该地区铜资源储量丰富,且伴生钴等战略资源,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兴产业的关键原材料来源。尽管矿体复杂、开采难度高(如地下水问题),但其资源潜力巨大,长期被西方视为“难啃的硬骨头”。
中国铜对外依存度较高。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24年报,中国铜精矿进口依存度高达78.9%。国内铜矿品位低、储量有限,海外资源开发成为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核心策略。谦比希是中国在海外投资的第一座有色金属矿山(1998年接手),标志着中国矿业“走出去”战略的起点,并为后续中资企业在非洲布局树立了标杆。
海外施工,高风险国家有哪些?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海外施工现场遭遇袭击的事件呈现多发态势,涉及南亚、非洲、东南亚等多个地区。
一、南亚地区
南亚地区的高危体现在恐怖主义与地缘博弈交织,巴基斯坦作为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常受恐怖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困扰,近年来,巴基斯坦TTP、BLA等恐怖组织对中巴经济走廊构成威胁。
2024年3月,中企承建的达苏水电站项目车辆在前往施工现场途中遭遇恐怖袭击,导致5名中国公民及1名巴基斯坦司机身亡。
2021年7月,达苏水电站附近一辆载有中国技术人员的巴士遭炸弹袭击,造成9名中国公民死亡,为近年来针对中方人员最严重的袭击事件。
2021年8月,俾路支省频繁发生针对中资项目的绑架和袭击,当地分离主义势力反对中国投资矿业和基建项目。
二、非洲地区
非洲常因土地、矿产纠纷引发冲突。
2024年7月3日,一家中资民营企业在刚果(金)伊图里省矿区遭武装袭击,造成数名中国公民死亡及失踪。
刚果(金)东北部长期存在武装冲突,ADF、CODECO等非法武装频繁袭击平民和外国企业,安全形势被列为“极高风险”。
2014年5月16日,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营地遭 “博科圣地” 武装分子袭击,10名中国工人被绑架至尼日利亚,1人重伤。
此外,非洲多国如布隆迪、博茨瓦纳等国因政局动荡或恐怖主义威胁,被多国使领馆列为高风险地区。
三、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涉及多起暴力冲突、打砸抢烧及爆炸事故。
2023年12月25日,印尼一中资工厂发生爆炸,造成包括8名中方员工在内的18人死亡,多人受伤。事故引发当地工人抗议。
2023年1月14日,印尼中苏拉威西省德龙工业园遭不法分子闯入,实施打砸抢烧,造成1名中国工人死亡。该工业园是中企投资的重点项目,年纳税额约52亿元人民币,提供超4万个就业岗位。
此外,缅甸、老挝仍存在社会动荡与安全管理漏洞。
除了上述三个地区,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拉美地区,当地爆炸袭击和武装冲突频发,也属于高风险地区。
海外工程,保命法则
国内大基建红利消退,工程项目越来越少,企业出海是为数不多的发展路径,但海外市场存在诸多风险,稍有不慎就会 “踩雷”。
“安全不是消除风险,而是建立风险可控的机制”,没有绝对的安全,提前做好安全防范才是最优解。以下是每一位工程人需要掌握的保命法则:
1、读懂当地“空气”
想要在海外混饭吃,必须对所在国家的政治、文化有基本了解,"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如果你在宗教国家评论先知,在部落地区乱指神树,在保守地区勾肩搭背,这无一不让你陷入危险境地。
在政局脆弱的国家,要避免在政府大选、游行期间出行,因为这两个时期往往伴随着暴乱的发生。
宗教禁忌同样是高压线,在穆斯林国家,斋月期间白天喝水都可能引发冲突;在印度教地区,牛比人金贵,撞死牛比撞死人判得更重。
2、别当“独行侠”
非必要不单独出行,最好是"三人成行" ,如果确实是项目需要,那就做好行踪报备,海外报备不是说“出门说一声”,而是精确到“几点几分到哪个路口”,正如王星的缅甸经历,也是这个细节救了他。行踪报备要做到 "三不" 原则:
不告诉当地人:孟加拉中铁局员工带现金发工资被劫,就是因为司机提前泄露了路线。劫匪埋伏两天,专等他出现。
不依赖手机:某电力公司员工在利比亚遇袭时手机被抢,连使馆电话都记不得,最终发生惨剧。一定要记住两个电话:大使馆和项目经理的,不是记到手机里,而是记到脑海里。
不暴露规律:某中资矿场的工程师每周三固定去银行,结果被劫匪摸透规律,在必经之路设伏。
最后,提高警惕,做海外项目,你可能会与当地人成为同事,就算相处的再好,也要保持万分警惕,如果受到当地人邀请到家里做客或出去游玩,能拒绝就拒绝。
3、“财不外露”
很多兄弟在国内穷怕了,出国后突然月薪过万,瞬间觉得自己成了 "人中龙凤"。曾有国外劫匪供述:"中国人喜欢穿金戴银,手机永远是最新款,一看就是肥羊。"
穿戴可以“土”一点:避免佩戴黄金饰品、大牌LOGO服饰等显性财富符号,参照当地工薪阶层消费习惯,选择符合当地风俗的服饰。
消费要”隐蔽“一点:避免在公共场所清点现金,大额消费优先使用本地普通银行账户转账,而非国际信用卡或电子钱包。将高消费行为与日常动线隔离,如购置贵重物品选择非居住区商场,车辆加油避开固定站点。
最后,避免在社交媒体发布工作定位、薪资单等敏感信息。
4、”回归理性“
《战狼2》中,吴京靠着一面中国国旗,带着众多同胞顺利穿行过激烈交锋的武装现场。
2020年,中国小伙于洋在约旦遇到抢劫,拿出中国五星红旗,亮出中国人的身份后吓破对方胆子,顺利脱险。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准备往包里放一面国旗,但是关于在海外遇险时展示国旗的行为需要慎重,上面的例子都是具有特定背景的、难以复制的,于洋所遇到的团伙非极端组织,而《战狼2》电影是以利比亚撤侨的 "国旗奇迹"作为原型,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与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且撤离行动得到其他国的协调支持,这种有效性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之上。
现实中的 "国旗保护" 存在显著局限性:在马里、索马里等恐怖主义活跃地区,极端组织曾多次袭击中资企业。在叙利亚等战乱地区,插国旗反而可能成为武装分子重点关注目标(如难民拦截车辆后砸窗)。此时,国旗的象征意义可能被当地势力曲解为“政治挑衅”或“财富标识”,招致更大危险。此外,大部分劫匪以谋财为主,可能无视国籍身份。
结语
赞比亚中企遇袭案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在哭泣,同时它也反映了海外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潜藏的安全隐患,如果不是为了理想、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谁会愿意远离祖国、在异国他乡挥洒汗水呢。
对于海外的工程人来说,每一次日出都是对新挑战的无畏迎接,每一次日落都承载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愿每一位出海的建筑工程人,都能在异国的土地上被温柔以待,不再遭遇这样的凶险。祝大家稳扎稳打走出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来源:我爱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