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那场关于中国女排的“总结大会”,我真希望他们别放什么慷慨激昂的集锦,就该把世锦赛被淘汰的最后五分钟,投到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每个人都睁大眼睛看清楚。
北京那场关于中国女排的“总结大会”,我真希望他们别放什么慷慨激昂的集锦,就该把世锦赛被淘汰的最后五分钟,投到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每个人都睁大眼睛看清楚。
看看我们的姑娘们,脸上是什么表情?
是茫然,是无助,是那种“完了,剧本不是这么写的”的彻底懵圈。
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省去那些“虽败犹荣”“年轻交学费”的客套话,聊点实在的。
说真的,每次输球后听到的那些官话,比输球本身还让人难受。
什么叫“为成长付出代价”?
搞得好像我们是主动选择去输一样。
赛场上,菜,就是原罪。
别扯别的。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那个丢掉八强资格的瞬间。
当时球还在天上飞,我旁边的哥们儿就已经把手里的薯片捏成了末。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球,八九不离十,又要硬塞给主攻去“解决问题”。
果不其然,对方的三人拦网早就跟约好了似的,在那儿等着咱们自投罗网。
那感觉,就像打牌,你手里就一张王,第一局就扔出去了,还指望别人猜不到你的路数?
这不是运气不好,这是脑子里的弦没跟上时代。
我们的战术,还停留在“给我一个超级主攻,我能撬动地球”的英雄主义年代。
可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2025年了!
看看人家意大利、土耳其,打的是什么排球?
那是立体战争,是全员皆兵。
二传手跟个鬼才指挥官似的,前后排、主副攻,到处开花,让你防不胜防。
我们呢?
还在玩一战时的堑壕战,就一个进攻点,死磕。
输球后,总有人把“女排精神”搬出来。
拜托,别再神化这四个字了。
它本来是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狠劲儿,现在快成了一道紧箍咒。
你看看场上,姑娘们打球哪还有半点松弛感?
一个个紧绷得像要上考场,脸上写满了“我不能输,我输了对不起全国人民”。
这种压力,神仙来了也得手抖。
我有时候觉得,她们还不如像隔壁打网球的郑钦文。
那姑娘在场上,有情绪就释放,打得不爽就吼两声,输了就扛着拍子自己走,赢了就享受全场的掌声。
体育,本该是这么纯粹的东西。
可到了女排这儿,就承载了太多不该由她们这个年纪承担的东西。
她们不像运动员,更像是一群背着KPI、扛着民族大义的“战士”。
可打仗,是不能靠精神胜利法的。
现在,这支国家队一拍两散,各回各家。
姑娘们回到地方队,马上又能在联赛里砍瓜切菜,找回“球星”的感觉。
这其实挺危险的。
就像一个考砸了的学生,不让他好好复盘错题,反而让他去做了一套幼儿园难度的题,考了个100分,然后告诉他“你看,你还是最棒的”。
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那些真正的问题,比如一传的生命线到底怎么练,二传的战术思维怎么能更开阔,这些在国内的低强度对抗里,根本暴露不出来。
于是,问题就这么被掩盖了,直到下一次国际大赛,再次被对手无情地撕开。
周而复始。
所以,北京那场会,真正该总结的,或许不是这群二十出头的姑娘。
她们已经尽力了。
该总结的,是那些坐在她们身后,坐在更高位置上的人。
我们的青训体系,我们的联赛水平,我们的教练团队,是不是已经和世界脱节了?
还在喊着洛杉矶奥运会夺冠,这目标是没错,但我们拿什么去夺?
就凭会议室里那几句口号吗?
今晚有世锦赛的1/4决赛,意大利对波兰,世界第一和第三的对决。
我会看的。
我就想看看,顶级的排球运动员,在场上是什么样的。
她们也会失误,也会紧张,但你看不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怕”。
她们在享受排球。
什么时候,我们的姑娘们在场上,也能找回这种感觉?
不是为了谁,不是为了什么精神,就是单纯地,为了一次漂亮的扣杀,一次玩儿命的鱼跃,而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到那天,中国女排就真的回来了。
至于现在,先别急着喊口号了,行吗?
来源:网排TV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