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沦为流量作弊工具吗?DeepSeek文风正在盛行互联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9 18:33 1

摘要:最近,微信公众号的推荐页、小红书的爆款笔记,甚至一些所谓的“深度长文”,都开始弥漫着一股浓烈的DeepSeek味儿——乍看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细读却空洞无物,充斥着AI最爱用的大词、排比、假深刻。

最近,微信公众号的推荐页、小红书的爆款笔记,甚至一些所谓的“深度长文”,都开始弥漫着一股浓烈的DeepSeek味儿——乍看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细读却空洞无物,充斥着AI最爱用的大词、排比、假深刻。

这种文章,第一次看觉得“哇,好厉害”,第三次看觉得“怎么又是这套”,第十次看只想骂一句:“又是DeepSeek写的垃圾!”

更可怕的是,DeepSeek文风正在成为中文互联网的新标准——标题党+2000字结构化废话,配合推荐算法,轻松制造10万+。AI+算法,正在批量生产文本垃圾,而人类读者被迫消化这些工业流水线上的“知识快餐”。

我今天下午和一个复旦大学博士后聊天,谈起这样的现象,我不禁想问,AI真的能帮我们走向新的文明突破吗?

首先是大词轰炸。DeepSeek生成的文章有一个典型特征:“正确的废话。”动不动就是“范式革命”“认知升维”“底层逻辑”,看似高深,实则空洞。这让人想起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的警告:“语言的堕落必然导致思想的堕落。”当“颠覆性创新”成为流水线产品时,词语早已失去了该有的重量。

其次是结构雷同。开头痛点+中间三段论+结尾升华,像极了应试作文模板。明代八股文大家归有光若活到今天,恐怕会惊叹AI将程式化写作推向了新高度——毕竟当年的科举考生还要苦读十年,AI只需0.1秒。

其三是假权威感。明明没有真实洞察,却硬要摆出一副“我比人类更懂”的姿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性的。”当AI用技术理性包装空洞时,恰恰印证了技术对人的异化。

最讽刺的是,这些文章根本不是写给人看的,而是写给算法看的——它们的目标不是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是用最低成本骗取点击和停留时长。古罗马哲人塞涅卡早有预言:“当我们为取悦他人而活时,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如今,AI文章正在替人类完成这场灵魂的出卖。

首先是语料污染。DeepSeek的训练数据来自公开互联网,而中文互联网的现状是:标题党、情绪文、低质内容泛滥。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在《开放的作品》中指出:“信息爆炸时代,噪音会吞噬信号。”当AI的“大脑”被劣质语料喂养,输出的只能是精神快餐的再加工。

当你让AI“深度研究”某个话题时,它很可能给你拼凑出一堆自媒体暴论,甚至编造专家观点。这让人想起古人的警示:“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AI的“幻觉”,不过是数字时代的道听途说。

其次是推荐算法的“共谋”。AI生成的内容,天然适配推荐系统,一是结构清晰,算法容易识别“相关性”;二是情绪饱满提高点击率;三是长度适中增加停留时长。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预言正在应验:“媒介即信息。”当算法成为内容的主宰,人类思考的节奏早已被机器设定的“黄金三秒法则”绑架。

其三是人类惰性。此时的AI已经开始从“辅助工具”迈向“作弊神器”。原本,AI应该是提升效率的工具,但现在很多人直接把它当成“内容代工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不幸都源于无法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当写作者连静心思考的耐心都丧失时,AI就成了懒惰的遮羞布。

当所有人都这么干时,读者很快会对AI内容彻底脱敏——就像现在的微信公众号推荐页,已经变成“AI流水线展览馆”,根本没法看。这恰如陶渊明笔下“久在樊笼里”的困局,只不过今天的“樊笼”是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

首先是别依赖单AI。DeepSeek、GPT、Claude、Gemini……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性格”。歌德曾说:“只知其一者,其实一无所知。”对抗AI同质化,需要让不同AI相互制衡——就像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智慧,用分权避免独裁。

其次是建立个人知识库,对抗信息污染。收藏阅读真人写的深度长文,践行苏东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治学观;用RSS订阅替代算法推荐,主动选择信息源,如同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主张的“积极公民”;对AI生成的内容保持怀疑,尤其是那些“太完美”的答案——笛卡尔“普遍怀疑”方法论从未如此重要。

其三是回归“人”的创作:AI应该是笔,而不是大脑。AI最适合的场景是:辅助查资料, 像司马迁写《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般整合信息;提供灵感,如同李白“梦笔生花”的创造性瞬间;优化表达,遵循叶圣陶“文章要改”的朴素真理。但如果完全让AI代笔,最终产出的只会是另一篇“DeepSeek味儿”的工业废料。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真正的创作,永远始于对内心真实的忠诚。

DeepSeek本身没错,错的是人们如何用它。古波斯诗人鲁米写道:“你生而有翼,为何甘愿匍匐前行?”当AI写作变成流量作弊工具时,真正受损的不是AI,而是整个中文互联网的信任生态。

或许,未来的互联网会分裂成两个世界:

“AI内容农场”:批量生产、算法推荐、无人认真阅读,如同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嗦麻制造的虚假幸福;

“人类创作绿洲”:仍有真人思考、有真实洞察、值得细读,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写下的:“我愿深深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

你选择活在哪个世界?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们是成为尼尔·波兹曼预言的“娱乐至死的物种”,还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审视的生活”的觉醒者。

来源:酷猫谈事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