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观众席上,有两个身影格外显眼一个是73岁的唐国强一个是61岁的刘劲。
文 | 小娱侃圈
编辑 | 芒果粉
唐国强的滤镜碎了,刘劲的口碑稳了。
同看阅兵,为何评价天差地别?
九三阅兵那天,天安门广场上,军乐铿锵,战机呼啸,和平鸽腾空而起。
那一刻,无数人热泪盈眶。
在观众席上,有两个身影格外显眼一个是73岁的唐国强一个是61岁的刘劲。
而他们,一个是“主席专业户”,一个是“总理专业户”。
在银幕上,他们用几十次的演绎,让几代观众记住了伟人的音容笑貌。
按理说,这样的人物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应该是“双雄同辉”的画面。
可现实却给了一个冷硬的答案。
刘劲的评论区,被“泪目”“致敬”“替总理看盛世”的留言刷爆。
唐国强的评论区,却夹杂着刺眼的质问:“你是不是改国籍了?”“广告接得爽吗?”
而且当网友们在看到两人的穿着打扮之后,更加明确两人的差距在哪一点了!
其实口碑相差很多,这不是偶然,而是多年选择累积下来的必然。
其实在这一开始,我们可以说唐国强和刘劲他俩的起点都是相同的。
而1996年,是他们人生的重要分水岭。
那一年,刘劲在《遵义会议》中第一次饰演周总理。
从此他就一发不可收拾,他演了60多次总理,从青年到晚年,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几乎成了“总理专业户”。
观众看他,不只是演员,而是一种情感寄托,因为观众渴望从他身上能够看到周总理的影子能够 让他代替周总理看看这盛世。
同年,唐国强在电影《长征》中饰演主席,此后的演艺生涯中,他演了50多次主席,跨越各个年龄段,塑造了无数经典画面。
按理说,他也该享受同等的尊敬,可二十多年后,两人的口碑却天差地别。
为什么?因为观众的“滤镜”,从来不是铁打的。
如果非要说不同的话,那估计是他们两个人的选择有着极大的不一样吧。
唐国强的人生,其实挺苦,41岁那年,第一段婚姻破裂,前妻自缢身亡,流言像刀子一样,一刀刀割在他身上。
他带着满身伤口,娶了比自己小12岁、有英国血统的壮丽,当时大家也都是蛮心疼他的。
本以为风雨之后会有彩虹,可命运再次给他上了一课。
大儿子唐英涵,先天近视,视力极差,不足0.1,近乎失明,二儿子唐英集身有残疾,反应亦颇为迟缓,兄弟二人皆命运多舛。
作为父亲,他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两个孩子都需要终生照顾。唐国强的选择就只有一个,那就拼命赚钱。
为让妻儿于海外享有优渥生活,他奋力赚钱。
如今,妻儿得以在国外安心求学、生活,他们住于别墅之中,出行亦坐着豪车相伴,日子过的更是富足惬意。
唐国强开始接广告,他接广告不是挑着接,而且是“来者不拒”。
食品、酒、补品、内衣、不孕不育医院。
只要有代言费,他几乎什么都接。
他穿着龙袍代言泡面,在电视黄金时段一本正经地推销羊奶粉,声称能“增强免疫力”。
网友调侃:“诸葛亮要是活着,得气吐血。”
更离谱的是,他还卖字画。
一幅只有8个字的作品,卖到62万,知名书法家的字画或许还没那么高呢。
直播间里,临摹《沁园春·雪》,标价8888元。
这就非常令观众生气了,因为他这就是明摆着在消费伟人情怀。
那或许就有人说唐国强这样做是家庭原因,不过如果非要追究家庭的话,刘劲的家庭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呀。
刘劲也有家事,父亲淋巴癌中期,需要昂贵的进口药维持生命。而他特型演员的片酬,本就不高,但他没去接广告、卖字画。
他选择的是多拍戏,哪怕辛苦,也守住底线,他明白,观众的尊敬是角色赋予的,更是自己要守护的。
于是,他的口碑一直稳如泰山,出现在阅兵现场,大家觉得“这是总理在看盛世”。
其实观众对饰演伟人的演员,天然有一份尊敬,这份尊敬,是角色赋予的,也是演员自己要守护的。
刘劲守护住了,所以他得到的是满屏敬意。
但是唐国强一次次用商业行为去换钱,把这份尊敬透支得干干净净。
而且再看看欣赏阅兵时两人的穿着打扮,唐国强白色衬衣,显得十分的张扬。
而刘劲则是黑色衬衣显得十分的低调,也很符合刘劲平时的为人处事风格。
于是,同样的场合,他收获的是质疑和嘲讽。
两个人,同样的起点,不同的选择,换来的是天差地别的口碑。
观众不是不讲人情,他们理解唐国强要养家,也心疼他的孩子。
但理解不等于接受。
尤其是当你吃的是“情怀饭”,却亲手砸了“情怀锅”。
唐国强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那就是他的观众的滤镜,碎了。
而刘劲,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一件事,守住底线,比什么都重要。
在娱乐圈,明星接广告是常态。
然而,特型演员有别于常人,他们宛如集体记忆的承载者,有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海代表着身上的那个伟人。
所以这样看下来的话,观众对他们的要求,自然更高。
唐国强的问题,不只是接广告,而是接得“毫无底线”。
从泡面到羊奶粉,从酒到不孕不育医院,他的面孔出现在各种不搭界的产品上。
这让观众觉得,他在消费自己塑造的伟人形象,把情怀变成了商品。
更让人生气的是,他还卖字画。直播间里,他挥毫泼墨,临摹《沁园春·雪》,标价8888元。有人买,也有人骂。骂的人说:“这不是艺术,这是收割情怀。”
刘劲的父亲需要进口药维持生命,他的经济压力不小。
但他没有去接那些可能损害形象的广告,而是选择多拍戏。
他说:“演员的本分是演戏,不是卖东西。”这份坚守,让观众肃然起敬,而他身上也越来越有总理身上的感觉了。
当他出现在阅兵现场,大家看到的不只是刘劲,还有周总理的影子,这种情感的投射,是金钱买不来的。
有人质疑,观众是否过于苛刻?毕竟,他仅仅是一名演员罢了。可换个角度想,观众的苛刻,正是因为他们在乎。
他们希望饰演伟人的演员,能像伟人一样,有风骨,有底线,刘劲做到了,所以他得到了尊敬,唐国强没做到,所以他失去了滤镜。
这绝非一蹴而就的转变,而是在时光长河中,经由一次次审慎抉择不断累积、沉淀后的必然结果。
唐国强和刘劲的故事,给所有演员提了个醒,尤其是那些饰演特殊角色的演员,你的形象,不只是你自己的,更是观众情感的寄托。
当你选择用这个形象去赚钱时,一定要想清楚,你卖的,不只是产品,还有观众对你的信任,唐国强的滤镜碎了,或许再也粘不回去。
刘劲的口碑稳了,因为他知道守住底线,才有未来。
来源:小娱侃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