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的人一到晚上就失眠,有的人却一觉到天亮?医生揭秘真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17:4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的人晚上躺下去十分钟就开始打呼噜,早上醒了还能说一句“我昨晚睡得可香了”。

而有些人,到了晚上翻来覆去,脑子停不下来,一看时间都快两点了还没睡着。

身边环境都差不多,也没喝咖啡,也没熬夜,怎么就一个睡得像猪,一个却像在熬刑?

很多人说是压力大、情绪不好,也有人说是神经衰弱,还有人怪手机、灯光、磁场,其实这些说法虽然有点道理,但没戳到根。

这事要是真想搞清楚,还得从一个冷门角度去看——肠道菌群在睡前5小时内的状态

听着像扯远了,失眠是大脑的事,跟肚子里的细菌有啥关系?但研究一翻出来,就让人大跌眼镜。

一组神经科学团队做过一项实验,他们找了128位成年人,分为失眠组和深睡组,收集他们晚饭后的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发现一个很神奇的规律。

那些能一觉睡到天亮的人,体内一种叫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细菌含量特别高。

而这个细菌最擅长干的事,就是制造丁酸盐——这玩意不是用来杀菌的,而是能直接穿过肠壁,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分泌,尤其是血清素和GABA。

这俩神经递质,决定了人晚上能不能“安静下来”。

白天受了多大刺激、积了多少事,只要这两个足够多,晚上就像有个“刹车器”一样,自动帮你把大脑拉下来。

但肠道菌群一乱,丁酸盐水平一降,血清素就分泌不出来,人就像个踩不住刹车的车,一路狂飙到夜里三点。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能制造丁酸盐的这些“好菌”,特别怕饥饿和油炸。

那些爱节食、晚上不吃饭,或者每天夜宵都是烧烤炸串的人,体内这些菌的数量会迅速下降。

有医生干脆称这些菌是“深睡卫士”,一旦它们死掉,身体的睡眠节律也就跟着乱了。

换句话说,不是你失眠才吃得乱,而是你吃得乱让你失眠。

还有一个细节,很多人完全没在意,就是“晚饭咀嚼的次数”。

同样一碗饭,有的人吃10分钟嚼三十几下,有的人两分钟狼吞虎咽,胃都来不及反应。

问题来了:食物嚼得细,能让消化系统提前释放一些调节信号,让肠道菌群“知道自己该干活了”,这样菌群的生物钟会比你的人脑还准。

反过来,吃太快、咀嚼不够,肠道菌群压根没启动,晚上该分泌的信号也就全乱套了。

这种失眠,不是脑神经的问题,而是肠神经系统的节律错乱。

讲个真事,北京有个退休教师,每天晚上九点开始翻来覆去,吃了褪黑素也不顶用。

睡眠监测显示她入睡时间平均在凌晨2点,医生问诊发现她晚饭特别清淡,只吃点粥和咸菜,还怕胖不吃主食,而且吃饭特别快。

后来给她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发酵豆制品、糙米饭和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并要求每口饭嚼15下以上,不到一个月,她入睡时间提前了近两小时。

还有一个很冷门但关键的点,是眼睛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接收的光线质量。

别误会,这不是那种“睡前玩手机蓝光刺激”的老调重弹,而是生物钟领域最近刚搞清楚的一件事。

人类的视神经不仅能接收图像,还能感知光线中的“节律信号”,这类信号会通过视交叉上核(SCN)影响褪黑素的释放。

简单说就是:下午如果接触了足够自然光,晚上褪黑素就分泌得足。

如果你下午一直窝在昏暗的屋子里,哪怕晚上不碰手机,也照样睡不好。

哥伦比亚大学有个实验,把一批失眠人群分成两组,一组每天三点到五点之间出去晒30分钟太阳,另一组正常生活。

结果一个月后,晒太阳的那组平均入睡时间提前了52分钟,睡眠持续时间增加了近1小时。

这就说明,有的人失眠,并不是晚上出了问题,而是下午没“接收到关机信号”。

除了光线和肠道,还有个更神奇的东西影响睡眠,那就是——白天“主动闭眼”的次数。

这听着像笑话,闭眼不就只有睡觉时候才有吗?其实不是。

医学界有个冷门概念叫“微闭目放松”,指的是人在白天短暂闭眼5到10秒钟,不睡觉,也不思考,只是关闭视觉刺激,让大脑休息一下。

研究发现,那些白天有10次以上“主动闭眼习惯”的人,夜晚入睡所需时间平均减少了35%。

中国睡眠研究会在2021年有一项数据调查,全国范围内抽样1082位成年人,结果发现有规律“闭目休息”习惯的人群,严重失眠率低于7%,而无闭目休息习惯的人则高达23%。

这种差距背后,就是神经系统白天有没有“排压”的差异。

人类不是用电池的,而是靠神经激素调节。白天压抑得太久,晚上反弹就大。白天适当放空几次,晚上自然不会爆炸。

再说一个让人掉下巴的细节,就是“手指头冷不冷”。没错,就是这么简单的事。

有不少失眠人群,特别是冬天,手脚冰凉。

有人觉得这是末梢血管问题,也有人说是气虚,但英国一项神经血管研究给了个新解释:手指的温度变化,能直接反馈大脑下丘脑的兴奋程度。

如果手太凉,大脑会认为“外部环境不安全”,于是下达“保持清醒”的指令。

这种机制是一种原始保护反应,像动物一样,冷就表示有威胁,不能放松。

这也能解释为啥有的人脚冰凉时越泡脚越精神,因为水温一高,大脑误以为“危险解除”,但脚一脱离热水,凉意反弹,大脑就又被吓醒。反复来几次,神经系统直接乱套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李佳.健脾散寒法治疗老年脾胃虚寒型失眠的临床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03-17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