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下旬,也门红海之滨的荷台达港笼罩在一片持续的硝烟当中。随着美军的“杜鲁门”号与“卡尔·文森”号双航母打击群在亚丁湾完成了会合,6架B-2“幽灵”隐身轰炸机从迭戈加西亚基地腾空而起——这场始于2023年底的红海对峙,正在演变为胡塞武装自成立以来所面
2025年3月下旬,也门红海之滨的荷台达港笼罩在一片持续的硝烟当中。随着美军的“杜鲁门”号与“卡尔·文森”号双航母打击群在亚丁湾完成了会合,6架B-2“幽灵”隐身轰炸机从迭戈加西亚基地腾空而起——这场始于2023年底的红海对峙,正在演变为胡塞武装自成立以来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存亡的考验。
一、超限打击:美军的立体化作战布局
从3月24日起,美军启动了罕见的战略兵力投送:
·空中威慑升级:现役三分之一的B-2轰炸机集群(共6架)跨越了1.2万公里抵达印度洋,首次携带了14吨级的GBU-57钻地弹(据美国《防务新闻》),目标直指胡塞武装位于萨达省山区的地下工事。
这些由60米钢筋混凝土覆盖的导弹基地,曾经在2024年的127次常规空袭中经受住了考验,此次美军寄希望于这种“地堡克星”打算彻底的摧毁其核心设施。
·隐身监控网络:部署在航母上的F-35C战机在红海的上空开始了24小时的巡逻,其搭载的AN/APG-81雷达(宙斯盾系统核心组件)可在200公里外捕捉到胡塞武装“沙希德-136”无人机的金属蒙皮的信号,能够大大的压缩对手的突袭空间。
情报战同步加码:
美国中情局联合以色列的摩萨德,通过潜伏在萨那的线人网络与“食人鱼”卫星群(据简氏防务周刊),精准地锁定了胡塞领导层的移动轨迹。3月26日泄露的美军内部通讯显示,代号为“雷霆行动”的斩首计划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目标包括胡塞武装总书记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以及其军事副手、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
二、消耗战僵局:胡塞武装的不对称反击
面对着日均30余架次的空袭,胡塞武装也展现出了“渔港游击战”的生存智慧:
·伪装战术奏效:将“努尔”反舰导弹拆解以后藏匿于红海沿岸的300余个渔港里,然后再利用民用渔船的AIS信号伪装成商船,在美军的“宙斯盾”系统的探测盲区里机动。
2月19日,一枚从荷台达渔港发射的导弹就曾经命中了美舰“托尔姆·索尔”号附近的水域,迫使美军编队后撤了50海里(据英国《简氏防务》)。
·无人机“蜂群”袭扰:3月22日的深夜,12架改装的“萨米尔”无人机(单架成本不足2万美元)携带着高爆炸药,从西海岸的洞穴基地起飞,借助地形的掩护突破了“标准-6”的导弹拦截区,对“杜鲁门”号实施了饱和攻击。
尽管这些无人机全部都被“海拉姆”近防系统所击落,但是这种“以量换价”的战术正在不断的消耗着美军的防空弹药——每枚“海麻雀”导弹的造价高达200万美元(数据来源:美国国防部预算报告)。
三、生死临界点:地下网络与国际博弈的绞杀
美军“波塞冬弓箭手”行动正在掐断胡塞武装的三条生命线:
1. 地下运输网瘫痪:3月28日,GBU-28激光制导钻地弹摧毁了连接萨那与荷台达之间的“地下长城”——这条长达15公里的隧道曾经承担了80%的武器运输任务,如今这个主通道被炸毁,将迫使胡塞武装改用骡马来进行武器运输,运送的效率暴跌了70%(据国际危机组织报告)。
2. 海上封锁加剧:英国“机敏”级核潜艇在亚丁湾区域布设了声呐阵,将对胡塞武装的水下运输船的拦截率提升到了65%,伊朗通过阿曼湾走私的导弹部件囤积量也已经降到了警戒线以下(据美国海军情报局)。
3. 国际孤立加深:欧盟“盾牌”行动的20艘护航舰全面的接管了曼德海峡的航运,切断了胡塞武装袭击商船的资金链;
俄罗斯目前也只是在安理会上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伊朗的武器支援也因为美军的封锁而“杯水车薪”(据联合国也门问题特使办公室)。
四、战略转折点:从威慑到歼灭的倒计时
平民危机与军事僵局交织:
· 胡塞武装控制区的电力供应下降了70%,380万的平民陷入了“半饥饿状态”,与2025年1月IMF报告中的“1700万人粮食短缺”的预警形成了呼应(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
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麦肯齐直言:“我们正在摧毁其战争机器,每座发射场、每台控制台都将‘永久沉默’。”
· 但胡塞武装的韧性也超乎预期:发言人萨雷亚在3月27日的广播中宣称“战斗至最后一名士兵”,其5万山区民兵已进入了战备状态,准备依托地形与美军展开巷战。
这种“全民皆兵”的态势,让美军面临着“定点清除易,全面清缴难”的困境——正如阿富汗战争的历史教训,单纯的空中打击难以彻底地瓦解地面上的抵抗。
结语:红海浪涛中的战争法则重构
当B-2轰炸机的阴影第三次掠过萨那的上空时,这一场非对称战争也正在改写着现代冲突的剧本:
·对胡塞武装来说,这已经不只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关系到整个教派能否存续的生死战。他们就像大卫挑战巨人歌利亚一样,虽然实力悬殊,但每一次在红海上的抗争,都可能成为以弱胜强的经典例子。
· 对美国而言,现在最大的考验是如何避免重蹈阿富汗战争的覆辙——就算军事上占优势,一旦陷入长期消耗的泥潭,政治上的麻烦会拖后腿。能不能在这种“打得赢却摆不平”的困境里找到出路,直接决定了美国还能不能在中东重新站稳主导地位。红海绞杀战的结局尚未可知,但它已经成为了检验“超限打击”与“韧性防御”的残酷实验室——在无人机与钻地弹的轰鸣中,战争的本质从未改变:决定胜负的,终究是人心与耐力的终极较量。
来源:壹涵雲饺(创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