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丨趯趯阜螽是何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05:55 1

摘要:“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出自《召南·草虫》第一章。诗中的喓喓(yāo),指虫鸣声;趯趯(tì), 指昆虫跳跃之状;忡忡(chōnɡ) ,指心跳;觏(ɡòu): 指夫妻相聚;降,意为放下,心安。

□高明乾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出自《召南·草虫》第一章。诗中的喓喓(yāo),指虫鸣声;趯趯(tì), 指昆虫跳跃之状;忡忡(chōnɡ) ,指心跳;觏(ɡòu): 指夫妻相聚;降,意为放下,心安。

该诗的意思是:“喓喓吱吱草虫鸣,蹦蹦跳跳是蝗虫。没有见到心上人,我真忧愁心忡忡。既然已经见到他,既然我们已相聚,我把安然放心中。”

《召南·草虫》是一首思妇情怀之作。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先以草虫鸣叫,蝗虫蹦跳起兴并比喻夫妻声气相投,未见君子,忧心忡忡。第二、三章叙写怀人的情景,采蕨菜、薇菜的忐忑不安及忧伤心情。继而描写思妇不见夫君时的思恋忧伤和既见夫君后的喜悦欢畅。情感强烈,率真自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离别的忧思,相聚的喜悦,当是古往今来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阜螽(稻蝗)

蝗虫是常见的农业害虫,也常见于古代诗词中,唐代白居易有《捕蝗》:“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宋代杨万里《题山庄草虫扇》:“风生蚱蜢怒须头,纨扇团圆璧月流。”宋代杨万里《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便是常州草虫本,只无蚱蜢与蜻蜓。” 宋代仇远《草虫图》:“纷纷蚱蜢肆跳梁,款款蜻蜓齐点水。”宋代方回《六月二十日雨》:“暗想田塍上,禾秋蚱蜢飞。”宋代晁补之《花林示杨彭年秀才莎鸡食蝗》:“迟明当熟晚未刈,灾蝗夜至如惊军。”

阜螽(稻蝗)

蝗虫种类很多,今以斑腿蝗科的稻蝗释之。又称阜螽,俗称蚂蚱。体长圆形,黄绿色,或黄褐色,身长3~4.4厘米,头部略成方形,头顶两侧有椭圆形复眼一对,单眼3个,位于复眼中间,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翅2对,足3对,后肢发达,善跳跃。腹部有11节,第一节两侧有听器。雌虫腹部末端有产卵器。卵长圆筒形,长约3.6毫米,深褐色,卵袋长6~14毫米,前平截,后端钝圆。

蝗虫农业害虫,据史料记载,2600年以来,我国曾发生过蝗灾800次以上。唐代白居易在《捕蝗》中写道:“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唐朝共计289年,而史料记载的蝗灾大致有三四十次。唐朝,蝗灾多发生在夏秋二季,并分别以“夏蝗”“秋蝗”命名。唐代蝗灾多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今天的陕西、河南两地偏多,此处多种植水稻,受害严重。

蝗虫搅和得唐代人不得安静,到了宋代,它们遇见了“对手”,宋代从国家治理层面对消灭蝗虫十分重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捕蝗”政策。宋代晁补之有诗《花林示杨彭年秀才莎鸡食蝗》提到:“迟明当熟晚未刈,灾蝗夜至如惊军。”“如惊军”三个字写出了宋代人对蝗虫过境的重视程度,好像如临大敌,大家立刻战斗起来。宋神宗熙宁八年八月,神宗颁布了《捕蝗诏令》,这是世界上第一道治蝗法规。法令规定,但凡有蝗虫肆虐的地区,县令必须身体力行,亲自到地理捕捉蝗虫。除了宋神宗所提到的策略,还建立了蝗灾通报制度,一旦有百姓通报官员,官员隐瞒不报或者拒不受理的,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在治理蝗灾之时官员不尽责,同样会受到严处。

提起蝗虫,1944年秋天河南闹蝗灾,当时没有农药喷洒,本人所见成群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落下来满地皆是,很快就把庄稼吃得净光。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寇进攻,于1938年6月动用飞机在河南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漫溢的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浩浩荡荡地向豫东南流去。豫、皖、苏人民因决堤而“人或为鱼鳖”,蒙受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资料称花园口决口,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89万人,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所杀中国军民的近三倍,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

灾区水退去以后,没有人烟,土地荒芜,杂草丛生,滋生了大量的蝗虫,造成了以后几年的蝗虫泛滥成灾。这就是旧社会河南“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之一。李准写的《黄河东流去》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就是以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后离乡背井的苦难经历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灾难深重的历史事件。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