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9日,随着东风集团在业绩会上首次确认“与长安的整合正在进行中”,这场历时两个月的央企重组大戏终从“传闻”走向“实锤”。两家年销量合计超500万辆的汽车巨头,以国务院国资委主导的“顶层设计”模式推进整合,不仅创下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规模重组纪录,
2025年3月29日,随着东风集团在业绩会上首次确认“与长安的整合正在进行中”,这场历时两个月的央企重组大戏终从“传闻”走向“实锤”。两家年销量合计超500万辆的汽车巨头,以国务院国资委主导的“顶层设计”模式推进整合,不仅创下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规模重组纪录,更被视为国家意志对全球汽车产业变局的关键回应。这场改革既是对“十四五”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冲刺,也暗含中国汽车产业从“内卷式混战”转向“集约化竞合”的底层逻辑重构。
一、政策之锤:国家战略驱动下的必然选择
自2024年国资委明确提出“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路径后,汽车央企的合并便进入倒计时。数据显示,长安与东风2024年合计销量516万辆,若合并成功将超越比亚迪跃居中国第一,并跻身全球前五。这一规模跃迁的背后,是国家对汽车产业集中度提升的迫切需求——中国虽有超百家车企,但2024年销量前十企业市占率仅67%,远低于美国(95%)、日本(89%)等成熟市场。
更深层的动因在于新能源转型压力。尽管两家央企2024年新能源销量同比增幅均超50%,但渗透率(长安27.38%、东风34.72%)仍大幅落后于比亚迪(80%+)。国资委主任张玉卓2024年“点名”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发展不够快”的批评犹在耳畔,此次重组正是对“单独考核”政策的战术响应。通过合并研发资源,双方计划将年度研发投入提升至300亿元级别,重点攻坚固态电池、城市NOA智驾等“卡脖子”技术,以扭转在智能电动赛道上的被动局面。
二、协同效应:技术互补与资源重配的双向奔赴
从技术图谱看,长安与东风的互补性显著。长安凭借与华为合作的ADS 3.0智驾系统、SDA中央计算架构,在智能化领域构筑壁垒;而东风则依托中科院合作的固态电池技术、商用车氢能布局,占据新能源硬科技高地。合并后3.2万项专利池的打通,可使双方在800V高压平台、CTC底盘一体化等关键领域缩短18-24个月研发周期。这种协同已初见端倪:长安UNI-V智电iDD搭载的蓝鲸混动系统,与东风马赫电混的热效率对决,或将转化为技术路线的“内部赛马”。
供应链整合则是另一重红利。双方在重庆、武汉分别拥有年产能超200万辆的产业集群,合并后可通过零部件标准化降低15%-20%采购成本。以动力电池为例,长安现有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双供应商体系,而东风与比亚迪合资的易捷特项目已量产刀片电池,协同后对上游议价权预计提升30%,年节省成本超80亿元。更为关键的是,两地供应链的地理联通有望构建“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走廊”,形成从武汉光谷芯片到重庆两江智能工厂的完整链条。
三、现实挑战:文化冲突与利益博弈的暗流
看似完美的战略协同,仍面临多重现实阻力。首当其冲的是品牌矩阵的“内战风险”——长安深蓝与东风奕派在15-20万元价位贴身肉搏,阿维塔与岚图在中高端市场短兵相接。参考Stellantis集团合并后裁撤30%冗余品牌的经验,新集团或需关闭至少4个重叠品牌以聚焦资源。但品牌取舍牵动地方利益:长安深蓝扎根重庆两江新区,吸纳就业超2万人;东风岚图在武汉经开区纳税占比达12%,任何调整都可能引发地方博弈。
地域文化差异则是另一座大山。长安植根重庆的“码头文化”催生了灵活的市场决策机制,其“小总部+事业群”架构允许深蓝、阿维塔等品牌快速迭代;而东风承袭二汽的“计划基因”,层级化管理痕迹明显,2024年机构改革后仍保留13个职能部门。两种组织文化的融合,远比财务报表并表复杂。业内预测,合并初期可能采取“双总部+业务单元”过渡模式,但人事整合的阵痛难以避免——参照一汽与东风2017年互换高管后出现的“文化排异”,此次重组需至少3-5年磨合期。
四、行业变局:从“三国杀”到“新战国时代”
东风长安重组犹如投石入水,涟漪正扩散至整个产业。对二线车企而言,500万辆级“国家队”的诞生将加速市场出清。2024年销量不足10万辆的13家车企中,已有5家陷入停工,重组后这一进程或缩短至2-3年。对一汽、广汽等央企,此次整合树立了“示范样本”,未来可能通过吸收地方国企或民企完善布局。而比亚迪、吉利等民企则面临更严峻挑战——前者2025年产能规划已达600万辆,与“新长安东风”的规模差距缩小至100万辆,技术优势窗口期可能被压缩。
全球格局亦在重构。双方合并后的出口量(2024年合计105万辆)已超越现代起亚的92万辆,东南亚、东欧两大桥头堡的产能协同,可使海外建厂成本降低25%。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标准输出:长安的“可插拔式电子电气架构”与东风的“商用车氢能协议”,有望通过“一带一路”项目转化为区域标准,打破欧美日主导的产业规则。
五、未来启示:超越规模竞赛的深层改革
此次重组不应止步于“做大”,更需探索央企改革新范式。参考国家管网集团“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经验,新集团或尝试“研发统合、生产分立”模式——在智能平台、三电系统等核心领域统一技术标准,而造型设计、区域营销等环节保持灵活性。在激励机制上,可借鉴宁德时代“技术入股”模式,允许研发团队持有专利衍生收益,以激活创新动能。
更深层的改革在于资本运作创新。双方合计持有12家合资公司(含Stellantis、日产等),外资股比限制的突破将成为关键。若能在新能源子品牌引入战略投资者(如华为、宁德时代),既可缓解资金压力,又能嫁接互联网思维。此外,探索分拆智驾板块科创板上市,或复制广汽埃安的混改路径,都是值得期待的破局点。
结语:集约化革命的起点
东风长安重组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转折点。当规模红利逐渐消退,这场改革的核心命题是如何在保持央企战略定力的同时,释放市场化活力。或许正如国资委规划的那样:到2030年,中国将诞生3-4家千万辆级汽车集团,但只有那些真正完成“技术基因重组”的企业,才能在全球赛道上持续领跑。此刻的合纵连横,只是这场百年变革的序幕。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