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曾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对鲁迅的敬仰:“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换他一个《阿 Q 正传》。如果我能写出一部类似于《阿 Q 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地位的小说,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 这番真诚而热烈的话语,足见鲁迅在莫言心中的分
莫言曾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对鲁迅的敬仰:“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换他一个《阿 Q 正传》。如果我能写出一部类似于《阿 Q 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地位的小说,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 这番真诚而热烈的话语,足见鲁迅在莫言心中的分量。莫言的创作生涯深受鲁迅影响,从早期的阅读启蒙,到创作风格的形成,鲁迅的影子无处不在。在莫言看来,鲁迅的作品具有一种难以企及的深度和力量,尤其是《阿 Q 正传》,以其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剖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在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然而表面上的政治巨变,并未使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认识产生明确的变化。以农民为代表的社会大众在礼教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枷锁下受尽奴役,依旧于苦难的泥潭中麻木沉沦,难以自拔 。鲁迅,这位以笔为剑的思想者,在 1921 年创作了《阿 Q 正传》,塑造了阿 Q 这一不朽的文学形象。
阿 Q 是未庄的一个雇农,无家无业,无名无姓,住在土谷祠里,靠打短工为生。他不仅物质上极度贫困,精神上也遭受着严重的压抑和扭曲。他的性格特点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便是 “精神胜利法”。当他被人欺负时,他会在心里想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以此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却又认为别人 “还不配”,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使他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求安慰。他自轻自贱,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时,他会自己说自己是 “虫豸”,将自己贬低为 “虫豸” 希望别人放了自己。他还欺软怕硬,专门捡软柿子捏,木讷的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过也骂不了的,就说 “君子动口不动手”。
阿 Q 形象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自《阿 Q 正传》发表以来,阿 Q 便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他的名字甚至成为了 “精神胜利法” 的代名词。他的形象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在文学创作中,典型形象的塑造往往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本质和人性的弱点。阿 Q 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农民的形象,更是人性弱点的集合体。他的自欺欺人、奴性等特点,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人们都能从阿 Q 身上看到自己的某些不足。
从文学手法上看,鲁迅运用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将阿 Q 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放大和强化,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鲁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深入展现了阿 Q 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痛苦、无奈和挣扎。
在莫言的小说中,阿 Q 的精神基因以独特的方式得以延续和变异,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展现出丰富的内涵。黑孩、赵小甲和上官金童等人物,虽身处不同的故事背景,却都与阿 Q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阿 Q 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别样呈现 。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身处社会底层,遭受着继母的虐待、小铁匠的欺负,以及周围人的歧视。在那个冰冷的世界里,他被视为弱者,如同阿 Q 在未庄一样,处于社会的边缘。“黑孩儿,你个小狗日的还活着?”“我寻思你该去见阎王了。” 这样的话语,将黑孩被歧视的地位展露无遗 。
黑孩的应对方式与阿 Q 有着相似之处。面对苦难,他选择了沉默,用沉默代替反抗,以一种无声的姿态面对一切苦痛和无可奈何。当火星溅到他皮肤上,他只是咧嘴;钢火在他肚皮上烫出水泡,他也没有疼痛的表情。这种对痛苦的隐忍,让人联想到阿 Q 在遭受欺负后的自我安慰。黑孩还通过幻想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他眼中,大自然是缤纷多姿、充满梦幻色彩的,他能看到 “河上有发亮的气体起伏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 ,能听到 “逃逸的雾气碰撞着黄麻叶子或深红或是淡绿的茎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尤其是他心中那个透明的红萝卜,成为他精神世界的寄托。在那个金色的、晶莹剔透的红萝卜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用幻想构建起一个抵御现实残酷的堡垒 。
《檀香刑》中的赵小甲,以傻子的独特视角看待世界,他的思维方式简单而奇特,与阿 Q 的生存哲学有着相通之处 。赵小甲是刽子手赵甲的儿子,虽有杀狗宰猪的能力,但心智却如同孩童。他对世间的残酷和荒诞浑然不觉,以一种天真无邪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 。
在赵小甲眼中,世界是简单而美好的,他按照自己的认知行事,做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却又发人深省的事情。他会因为自己的单纯想法,去相信一些荒诞不经的说法,比如认为自己的爹是鬼。他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基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这与阿 Q 的愚昧无知有着相似之处。他又能以一种超脱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 。当他看到父亲执行檀香刑这样残酷的刑罚时,他的反应不是恐惧或愤怒,而是以一种好奇的心态去观察,这种对残酷现实的麻木,与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都是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选择逃避和自我麻痹 。
《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其 “恋乳” 情节反映出精神层面的依赖和逃避,是另一个具有阿 Q 精神特质的人物 。上官金童一生都无法摆脱对母亲乳房的依赖,这种依赖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他在现实世界中遭遇挫折时,便会躲进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乳房的迷恋来获得安慰,这与阿 Q 在面对困境时采用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 。
鲁迅和莫言的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弱点和国民的精神困境。鲁迅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 “吃人” 本质、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社会的冷漠与残酷。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借狂人之口,喊出了 “吃人” 的呐喊,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药》中,华老栓用革命者夏瑜的血蘸成的 “人血馒头” 为儿子治病,这一情节不仅揭示了民众的愚昧无知,也反映了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害 。
莫言则生活在当代社会,他的作品聚焦于农村生活和历史变迁,对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描写高密东北乡的抗日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民族的坚韧。《蛙》则以计划生育为背景,探讨了生命、人性和社会伦理的问题,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
在文学风格和叙事手法上,莫言深受鲁迅的影响。鲁迅的作品语言简洁、犀利,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在《孔乙己》中,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短短几句话,就将孔乙己的落魄和迂腐展现得淋漓尽致 。
鲁迅和莫言都将文学视为改造社会、唤醒民众的工具,他们的作品都承载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他以笔为武器,向封建势力和黑暗社会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试图唤醒沉睡的民众,推动社会的进步。
鲁迅与莫言,虽处于不同的时代,却在文学的长河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鲁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言则在鲁迅的影响下,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展现了当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复杂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从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到莫言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他们都以文学为武器,试图唤醒人们的良知,推动社会的进步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