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2025年都快过完了,霍乱这个本该被扫进历史角落的“老病”,竟然在全球范围内卷土重来,还一口气波及31个国家,夺走将近五千条人命?更讽刺的是,不少疫情重灾区并非医疗技术落后,而是被战火、饥荒和流离失所压垮了最后一道防线。
谁能想到,2025年都快过完了,霍乱这个本该被扫进历史角落的“老病”,竟然在全球范围内卷土重来,还一口气波及31个国家,夺走将近五千条人命?更讽刺的是,不少疫情重灾区并非医疗技术落后,而是被战火、饥荒和流离失所压垮了最后一道防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从今年1月到8月中旬,全球累计报告霍乱或急性水样腹泻病例超过40.9万例,死亡人数高达4738人。病死率在六个疫情国家中突破1%,意味着每100个感染者里就有超过一人没能挺过来。这个数字在现代公共卫生体系下,堪称刺目。
刚果民主共和国、南苏丹、苏丹三国的疫情自2024年起持续蔓延,至今未见有效遏制。尤其在苏丹,持续的武装冲突导致大量民众被迫逃离家园,临时安置点人满为患,清洁水源短缺,卫生条件极差,霍乱杆菌得以迅速传播。而像乍得、刚果共和国这些曾经多年未出现大规模疫情的国家,也重新暴发病例,说明霍乱的“休眠期”已经结束,进入新一轮活跃阶段。
从区域分布看,东地中海区域病例最多,超过23万例,主要集中在也门、索马里等长期受战乱和人道危机影响的国家。而非洲区域报告的死亡病例最多,达3763例,反映出当地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和应急响应能力的薄弱。许多患者无法及时获得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治疗,往往在发病后几小时内就因严重脱水而死亡。
世卫组织明确指出,本轮疫情恶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并非病毒变异或传播方式改变,而是人为与自然双重危机叠加的结果:武装冲突导致基础设施损毁,供水系统瘫痪;大规模人口流离失所,形成高密度、低卫生标准的难民营;洪涝灾害频发,污染水源,助长病原体扩散;再加上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模式,进一步压缩了公共卫生系统的应对窗口。
霍乱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病”。它的暴发从来不是偶然,而是社会系统崩溃的直接体现。一个人喝上干净的水、用上基本的厕所、洗手有肥皂,就能极大降低感染风险。可正是这些最基础的生存条件,在许多地区成了奢侈品。
世卫组织提出的应对方案也并非新招:加强疫情监测、提升病例管理水平、推进水和环境卫生干预、组织口服霍乱疫苗接种、强化跨境联防联控。这些措施在技术层面早已成熟,但在执行层面却屡屡受阻。疫苗运不到战区,净水设备因缺乏电力无法运行,医护人员因安全威胁被迫撤离——不是没有解决方案,而是解决方案根本落不了地。
以也门为例,该国多年内战导致超过一半的医疗设施无法正常运作。即便国际组织提供疫苗和物资,也难以确保其安全送达目标人群。而在南苏丹的部分地区,雨季道路中断,救援车队被困数周,等物资抵达时,疫情早已扩散至周边村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中,部分国家出现了将公共卫生资源用于非防疫目的的情况。有报告指出,某些地方政府将本应用于净水项目的资金挪作他用,或将疫苗分配与地方权力结构挂钩,造成资源错配。这种治理失效,比病毒本身更具破坏性。
全球霍乱防控的资金缺口同样严峻。根据联合国人道协调厅的数据,2025年针对霍乱疫情的援助请求仅获得不到40%的认捐。这意味着许多预防性项目被迫推迟或取消,包括社区健康教育、水源消毒和移动医疗队部署。
国际社会并非无动于衷。多个非政府组织已在疫区开展紧急响应,包括搭建临时净水站、分发口服补液包、培训基层卫生员。中国、印度等国也向非洲和中东国家提供了疫苗和技术支持。但这些努力仍属“救火式”应对,难以替代系统性的基础设施重建和长期治理改善。
霍乱不会凭空消失。只要还有人喝不上干净水,只要还有人因战乱失去家园,只要还有政府把公共卫生当成可牺牲的次要议题,这种疾病就会反复敲门。
现在全球都在盯着新冠之后的“下一个大流行”,却对已经发生的霍乱危机视而不见。一边是发达国家囤积新型疫苗,一边是非洲儿童因腹泻得不到及时补液而死亡。这病治不好,真的是因为缺药吗?还是说,我们早就习惯了把某些人的苦难当成“正常现象”?
你说,一个连厕所都修不好的地方,能指望它挡住一场瘟疫吗?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