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伊始,我前往法国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以下简称巴政)兰斯校区参加了主题夏校。从教授生动而深刻的课堂内容、与来自世界各地同学们的交流讨论,到法国本土的人文风貌,都让我收获颇丰。
树德国际部高二9班陈思羽
七月伊始,我前往法国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以下简称巴政)兰斯校区参加了主题夏校。从教授生动而深刻的课堂内容、与来自世界各地同学们的交流讨论,到法国本土的人文风貌,都让我收获颇丰。
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想借此时机,谈一谈我在巴政的所见、所闻、所学,以及对祖国今天发展的感悟。
求知与探索:
走进巴政夏校
选择参加巴政夏校主要出于以下原因。一是从专业选择考虑,我希望在进入大学专业性的学习前对目前我所感兴趣的学科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与探索,包括该专业在大学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否符合我的兴趣,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等。
巴政作为一所世界顶尖的社科类院校,其政治专业常年占据QS世界排名前三位置,教学师资阵容强盛,培养出多位政界、商界的杰出毕业生,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专业与职业发展的平台;其次,夏校的课程内容聚焦于当下的热点话题,包括全球变暖、人类安全及和平、核武器带来的挑战、弱势群体的声音缺失与被忽视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巴黎政治学院
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未来会从国际部走向世界的准留学生,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格局,有必要且有责任了解这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并为之解决而努力。
同时,我希望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常被忽视的努力和独特视角分享给同学和教授,让他们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最后,法国作为现代政治思想与制度的重要发源地,其风土人情也为我们的夏校之旅燃起了激情与活力,让学生们得以享受观点的交织与思维的碰撞,甚至是不同视角之间激烈的“对决”。
对话与碰撞:
世界眼中的中国
在巴政夏校的学习生活当中,我亲身体会到其他国家地区的同学们对中国了解的不足与误解,也从而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铭记祖国历史、了解当今祖国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相处中,常常有来自欧美国家的同学好奇地问中国同学“香港是中国的吗”“你们国家有肯德基吗”等等令我们啼笑皆非的问题,可转念一想,这也折射出西方媒体对中国“断章取义”式的描述导致的片面理解甚至诸多误解。
陈思羽与外国同学共同讨论
当今我们的国家发展迅速,国力日益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同样承担了关键的角色,却鲜为外国人所知,令人感到遗憾。于是,每每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总会耐心而热情地将如今祖国盛世华章的真实面貌一一道来。他们惊讶的神情也让我猛地认识到,在世界的课堂上,我们代表着祖国,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其他国家的新一代对中国的看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一点力量,逐渐推动他们对祖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看法的转变。
历史与使命:
铭记与担当
于是,在国内接受的爱国教育之外,我的亲身经历让我以另一种方式更深刻理解了铭记祖国历史、了解国情发展的重要性。在后来“国际协商”选修课颇具法国特色的期末考“petit oral”(小型口试)中,我选择了“Devolution of Hongkong to China”(香港回归中国)作为我们报告的主题。
陈思羽做香港回归主题报告
在报告的讲述与答辩环节中,我向教授和同学们解释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国际金融中心的繁荣也得益于背靠内地以及祖国的支持等等,看到两位教授肯定的目光与台下同学恍然大悟后点头、思考的神态,一种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感动也油然而生:这一份自豪感背后,不仅有二十多年前香港回归时祖国的坚实支撑,更有八十年前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留下的精神力量。
和平与未来:
青春的回应
2025年的夏天,我在巴政的校园里度过了一段炽热的青春时光,法国的蓝天下,怀揣着热爱,期待着梦想……站在巴黎政治学院的窗前回望,塞纳河的波光里似能映见八十年前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为正义与和平浴血的征程。
当我在课堂上触摸现代政治的逻辑脉络,在校园里聆听不同文明的思想碰撞,才愈发懂得,八十年前那场胜利的意义从不止于硝烟的消散——它是对“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彻底否定,是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最深刻的注解,更是后世所有追求公平、正义与和平的人们心中不灭的坐标。
今日之我们,行走在不同的土地上学习、思考,本质上都是在延续那场胜利的精神火种:以理性对抗极端,以包容消解对立,以责任守护和平。
八十年光阴流转,烽火虽远,初心未改。愿我们带着汲取的视野与思考,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传递这份对正义的坚守、对人类共同未来的珍视。历史的薪火需要铭记来守护,更需要奋斗来延续。唯有如此,那段胜利的意义,才不会停留在历史的回响,而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脚步中愈加明亮。
编 辑 | Sissi
审 稿 | Clark/Tara
来源:成都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