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工程设计领域仍普遍使用手工绘图。1991年,一场旨在推动设计手段现代化的“甩图板工程”正式启动。这场自上而下的技术革命,旨在让广大工程师彻底告别绘图板,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工程设计领域仍普遍使用手工绘图。1991年,一场旨在推动设计手段现代化的“甩图板工程”正式启动。这场自上而下的技术革命,旨在让广大工程师彻底告别绘图板,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
在“甩图板”浪潮的推动下,一批国产CAD软件应运而生。国家投入资源,组织众多等顶尖机构研发多套CAD支撑软件,虽取得初步成果,但多停留于实验室阶段。高华CAD、开目CAD等这些本土软件,在当时为各行各业“甩掉图板”、提升设计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许多国内软件企业选择成为国际主流CAD平台的“二次开发商”,在其平台上开发专业插件——这种模式虽带来短期效益,却也埋下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隐忧。
尽管这批早期国产软件在后来的发展中,因技术迭代、生态建设及国际巨头竞争等因素面临诸多挑战,但“甩图板工程”本身意义深远。它成功推动了中国设计领域的第一次数字化普及,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并为后续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觉醒时刻:正版化浪潮下的自我觉醒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国内企业使用正版软件逐渐成为刚性需求。在国际软件巨头开始追究未经授权软件使用责任之际,国产CAD软件意外迎来了市场机遇。以中望、浩辰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于2003年前后相继推出自主二维CAD平台,它们通过高度兼容主流DWG文件格式,显著降低了用户的转换和培训成本,在正版化推进过程中成功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截至2006年,国内曾出现十余家CAD厂商,但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技术门槛较高,多数企业逐渐退出市场,最终二维CAD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
然而在这一阶段,国产CAD平台的核心技术仍部分建立在引进的底层架构之上,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国际价格战也暴露了国产软件在底层架构上的致命依赖若无法突破几何引擎和约束求解器等核心技术,国产CAD将永远受制于生态链上游。与此同时,3D CAD的研发也逐渐起步,部分国内企业虽意识到三维设计的重要性,开始尝试从二维向三维过渡。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国家为三维研发提供基础支持,而企业如华天软件的自主攻关则标志着国产工业软件从“能用”向“敢啃硬骨头”的战略转型,为后续自主研发的云原生架构的三维CAD皇冠CAD (CrownCAD)换道超车打下夯实基础。
创新跃迁:云架构与自研内核驱动未来
当既有路径遭遇瓶颈,基于云原生架构和底层代码层面的核心技术引擎,成为国产CAD寻求突破的关键方向。2021年,中国工业软件领域迎来一个重要里程碑,华天软件正式发布其完全自研发的三维云CAD产品皇冠CAD(CrownCAD),这标志着国产CAD进入了“动力系统”自研的新阶段。
皇冠CAD(CrownCAD)实现了三维几何建模引擎(DGM)与约束求解器(DCS)两大基础核心技术的完全自研,彻底摆脱了对第三方商业内核的依赖,掌握了底层算法的自主权。同时其云原生架构重塑设计体验,基于浏览器的操作界面,让设计师无需安装庞大客户端即可处理复杂模型。依托云端强大的GPU并行计算能力,即使是包含数万个零件的大型装配体也能流畅运行,效率相较传统本地工作站提升显著。
深耕行业应用,在多个关键领域展现出强大实力。例如,在大型装配体复杂系统设计中,成功处理了上亿个高难度曲面片体;在汽车零部件设计领域,其AI驱动的曲面优化功能为其设计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模型重构效率提升高达300%。同时深度适配国内工业环境,与主流国产CAE/PLM系统实现深度集成,并通过符合国家规范的加密算法保障设计数据安全,满足高端制造业的严苛需求。
构建生态:从工具升级到体系重构
国产CAD的终极目标并非仅仅是取代某个单一工具,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自主、协同、智能的工业研发软件新体系。某家电龙头企业利用国产CAD皇冠CAD的实时协作功能,将空调外壳的复杂设计周期从传统的14天大幅压缩至5天,设计过程中的冲突问题减少了87%,这得益于云端数据的即时同步和冲突检测机制;AI赋能进化:探索版已引入AI辅助设计功能,如参数智能优化。未来方向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在设计师操作过程中预判潜在的设计缺陷或优化空间,推动软件角色从“高效绘图工具”向“智能设计伙伴”转变;随着全球市场拓展,凭借突出的性价比和日益成熟的技术,国产CAD平台将逐渐进入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逐步改变着全球工业软件市场的竞争格局。
三十年磨砺,前路渐明
从“甩掉图板”的迫切呼唤,到掌握“核心引擎”的自研发,国产CAD走过的三十年,是中国工业科技自立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差距中奋起学习,在竞争中锤炼内功。以华天软件皇冠CAD(CrownCAD)为代表的新一代国产三维云CAD平台,其价值远不止于文件兼容或云端便利。它的核心意义在于证明,工业软件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注入坚实的本土化基因,中国工程师有能力基于底层技术,设计出关键部件。
这条路已跋涉三十年,而前方曙光已现——在智能制造的新时代,中国工业软件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工具的并跑,更是在数字设计的源头创新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原创话语权。
来源:华天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