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末,一项由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2%的中老年人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存在明显误解,其中半数以上认为“只要不乱性就不会感染”。这个数据,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
2023年末,一项由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2%的中老年人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存在明显误解,其中半数以上认为“只要不乱性就不会感染”。这个数据,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
在临床上,我曾接诊过一位年近60岁的保洁阿姨,工作兢兢业业,生活朴素节俭,从不抽烟喝酒,也没有所谓“高风险行为”。她最终因艾滋病并发症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她洁身自好,却忽略了4个日常生活中常见却致命的健康细节。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常被低估的风险现实。
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警醒。
她的疏漏之一:以为“干净人群”就没有风险
在医院里,老年人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我们这种年纪了,早就没那回事儿,更不可能得什么艾滋病。”这种固有观念非常危险。
近五年来,我国50岁以上感染者人数持续增长,已占全部新发感染的17%。
斜体文字: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再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羞耻,使得一旦感染,往往延误了诊断。
而我接诊的那位保洁阿姨,因长期拖延不愿就诊,等到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斜体文字:身体连轻微感冒都无法抵御。
“我一直以为只有年轻人才会得。”这句话,她在病床上说了三次。
她的第二个疏漏:重复使用工具却不自知
保洁工作需要频繁清洁厕所、处理垃圾、接触血污。她认真负责,但忽略了一个细节:用同一块抹布擦多个区域,有时甚至处理带血的卫生巾后未及时更换手套。
虽然艾滋病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极短,但在封闭环境中,若有破损皮肤接触到体液,仍有可能感染。
我曾在一次院感培训中看到实验室数据:病毒在注射器内的血液中可存活超过7天。而在潮湿、不通风的清洁间,斜体文字:她面对的环境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
她的第三个疏漏:以为“无症状”就代表没问题
艾滋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斜体文字:仅有轻微疲乏、反复感冒或皮肤问题等表现。
但她总说:“年纪大了,累点正常。”直到持续低烧、牙龈肿痛、体重骤降,才引起注意。
这也是误区之一——把所有不适都归因于‘上了年纪’。
斜体文字:在我接诊的老年患者中,超过60%的人在确诊艾滋病前,曾因“老化”忽视身体信号。
她的第四个疏漏:从不做健康检测
年年体检,却从未做过一次HIV检测。
这并不奇怪。很多单位体检套餐中,并不包含艾滋筛查,斜体文字:只有在个人主动要求时才会添加。
而她“看起来特别健康”,没有任何医生建议她做这项检查。
我在门诊接触过一位同样是清洁工的女性,因一次术前筛查意外发现HIV阳性,幸运地早期干预,斜体文字:如今依然健康工作,生活状态良好。
这恰恰说明,主动筛查才是关键。
引用:2023年《中国老年群体艾滋防控现状研究报告》指出,50岁以上人群中,主动检测HIV的比例不足8%。
误区背后,是对艾滋病的“污名”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恐惧,不仅是对疾病本身,更是对“传染源”的误解。
“得艾滋病的人,一定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这个观念,深深扎根在一些中老年人心中。
斜体文字:而事实是,在我所在的三甲医院,每年都有因输血、配偶感染、职业暴露等原因被动感染的“低风险人群”。
艾滋病不是“道德病”,它是病毒感染。污名,不但不能阻止疾病传播,反而让人不敢说、不敢查、不敢治。
斜体文字:这是我在临床中看到最令人心痛的一幕——病人明知不适,却因羞耻拒绝就医。
预防,从来不是喊口号
有人说,预防艾滋病就是“洁身自好”,但从她的故事可以看出,预防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
以下3个角度,或许更值得关注:
对高风险职业群体的健康教育必须“下沉”到操作细节。
比如清洁工、护工、保安等,合理使用手套、避免重复使用物品、及时更换工具,是第一道防线。
针对老年人群,社区应定期开展“非标签化”的筛查活动。
斜体文字:比如将艾滋检测融合进常规体检,避免让人感觉“被特殊对待”,提高检测率。
对家庭成员而言,对疾病的理解与支持,是最好的保护伞。
我曾见过一位感染者因家人拒绝共餐,精神崩溃,病情迅速恶化。斜体文字:而另一个家庭选择理性面对,患者情绪稳定,生活如常。
她走了,但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这位保洁阿姨的离去,不是因为“道德缺失”,而是因为信息壁垒、健康意识不足、社会偏见。
斜体文字:她本可以活得更久一些,只要有人告诉她——
“你有权知道每一种风险,也有权主动守护自己的健康。”
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健康科普,不是恐吓、不是说教,而是一句能让人改变生活习惯的话,一个能打破偏见的事实,一个让人敢于面对真相的故事。
她的故事,或许就是那个故事。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忽略?是否身边也有“看起来很健康”的亲人,从未做过一次全面检测?
如果你愿意,今天就把这篇文章,转给你关心的人。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2023年中国老年人艾滋病防控现状报告》《国家疾控局2022年度HIV流行趋势分析》《中国职业暴露与传染风险研究现状综述》《基层高风险职业群体艾滋病防控干预指南》《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艾滋病特刊》《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杂志2022年第6期》《中国艾滋病检测策略更新解读2023》《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研究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传播机制实验数据汇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年第43卷》《国家卫健委艾滋病防控工作进展报告2023》《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融合监测数据报告》《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3年第4期》《中老年人群HIV知识认知偏差分析》《健康中国2030老年健康行动研究综述》
来源:郑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