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新人如何快速成长,学习提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9 11:53 1

摘要: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产品经理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但同时也更具挑战性。对于产品新人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提升专业能力,是进入这一领域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产品经理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但同时也更具挑战性。对于产品新人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提升专业能力,是进入这一领域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品经理特别是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出现以来,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书籍和文章教大家产品经理该怎么样入门,怎么快速提升。但这里面大多数内容都不怎么适用,于是我就想着自己写一篇。

我从事产品工作已经有10余年,这些年也带过很多产品新人,针对产品新人如何快速成长/学习提升方面,我积累了4点经验(方法论),这里分享给大家。

产品还原:还原已有产品的已有功能模块,撰写详尽的PRD文档。产品体验:体验新产品、热门产品或竞品,输出分析报告。重设计:针对已有产品的某个或某几个模块做产品的重设计re-design。读书分享:每月指定图书,阅读后输出读书报告并在部门内进行分享。

我之前带新员工的时候,一般都会跟他们一起制定如下的试用期工作计划,该计划基本上涵盖了以上所述的4个方面的内容。

01.产品还原

产品还原是将已上线的产品功能模块重新再设计一遍,主要包括场景分析、用例分析、原型制作、PRD撰写等,看似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东西,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比如营销活动体系中已经上线了优惠券的功能,产品新人可以在仅体验/试用前端产品的前提下,把优惠券管理后台的功能逐一还原出来。

上图是朴朴超市小程序优惠券页面的截图,产品新人可以根据这个页面中显示的文字内容来还原推演出优惠券管理后台应该是怎样的。

虽然各个产品或应用的优惠券功能看上去没有太太差别,但实际上行业不同产品形态不同,优惠券的前后台功能差异还是很大的。

比如我在《万字长文:营销活动体系的搭建和18种活动玩法》中讲过的万能优惠券,这种券主要用于线下推广的业务场景,这也是我之前在纯线上电商平台中没有机会接触到的。

再比如消费金融行业的优惠券,其优惠方式和使用场景跟电商平台的满减满折优惠券就有很大的区别。即便是同个行业/领域不同公司的优惠券,差别也不小。

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省事上手快,产品新人将优惠券前后台的主要流程和关键点全部还原复现后,就可以找最初设计优惠券功能的“正牌产品经理”的相关文档进行比对,然后就可以发现自己在设计方面缺失、遗漏和不足的地方。

接着优惠券正牌产品经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给产品新人进行讲解和指导,这样产品老人省时又省力,产品新人还能快速上手,同时还能加深了对公司产品和业务的了解,一举多得。

我个人建议在选取“产品还原”功能点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整业务逻辑特别复杂的,否则新人做完差不多十天半个月就过去了,而是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同时我也建议,产品新人在“产品还原”的时候,尽量选择跟其负责的产品模块一致或强关联的模块,你让做订单支付的还原营销模块还能理解,毕竟关联性很强,但你让他去做用户成长体系的功能模块还原,就有些偏颇了。

02.产品分析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2句俗语就是古代的“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可能将“一万小时定律”用在产品经理身上有些“夸张”,但其体现的哲学思想却是很实用的:只有在一个领域或专业大量的钻研、思考和积累,假以时日,必有大成。

我的建议内容是这样的:将App Store中除游戏之外的23个分类下的Top20应用共计460款,每个应用“把玩”20分钟,将其所有的功能/页面全部操作一遍甚至多遍。

然后为每款应用做学习笔记,每款APP把玩+记录的时间平均30分钟,每周投入10个小时,这样算下来大约半年左右。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动作太耗费时间了,有这个必要么?其实不然,通过这种看似很笨的方法,可以快速弥补、培养产品新人的“产品感”。这样产品新人后期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脑袋里面就会浮现出其他产品中优秀的交互或功能点。

举个例子,如下左图是一个表单页面,正常情况下激活了输入框后输入框内的默认提示文字会消失,但是问题来了:用户填写到第3、第4项的时候或者要提交的时候,可能会忘了前面几个输入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含义。

这个时候怎么办?缩短输入框宽度然后固定显示字段名词?这样本来3行就能显示完全的信息现在需要4行才能显示完整,而且随之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页面拥挤,视觉上不舒服。

但如果你“把玩”过几百上千款APP后就会在头脑里闪现出一种新的交互模式,如上图右边所示,激活后将字段信息即蓝字Title缩小并移动到输入框左上角显示。

有同学可能会说这个东西属于UI/UE设计师的工作范畴,这个东西属于奇技淫巧没啥价值,但我想说的是很多C端产品就是很多个这样的细节在产品力上胜出的。

我建议产品新人至少要保证把本行业的TOP20甚至TOP50都认真“把玩”一遍甚至多遍,这样你才能保证自己设计的产品在本行业里面的水准是不低于平均分的,如果把玩的足够多,你还有机会把产品体验做到遥遥领先。

关于如何做产品分析,知乎上有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我认为新人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功能点和交互设计方面就可以了,暂时没有必要拓展到更深更广的层面。

图.产品分析报告之功能点对比

03.重设计

重(chong)设计跟产品还原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是针对产品新人当前公司的已有产品/功能/模块,为的是在还原推演的过程中吃透现有的业务体系和流程。重设计则是给任意产品重新做产品规划设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理论联系实践,才能得出真知,才能在这个重设计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个人才能获得成长。而这个过程中产品新人可以:

将UI、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理论加以实践,锻炼设计能力。发现产品中功能、交互方面的不足,培养产品感。从用户体验五要素的层面深度思考产品。锻炼思考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比如无数人吐槽花里胡哨的支付宝APP,如果让你来重新设计,你会怎么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这5个层级来规划新的APP?

你在重新设计支付宝APP的过程中,肯定会进行产品分析(上述方法2),肯定会去想用户需要或期望的简洁到底要简洁到什么程度?

你在重设计的过程当中,会深度思考支付宝APP里面哪些功能模块是阿里的战略重点,页面结构上如何规划布局,前端表现层怎么才能做到既优雅简洁又方便快捷。

这个过程肯定会很痛苦也会很费时间,肯定会需要大量的深度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对于产品新人来说也是一种炼心,但重设计的过程对于产品新人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产品新人在对5个、10个以上的产品进行过重设计以后,将会对用户体验五要素即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有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这里强烈推荐产品新人阅读这本《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虽然写于2011年,但真的特别特别好,里面的五要素理论放在现在乃至未来10年都不会过时。

04.读书分享

现在信息获取的渠道非常多,但书籍仍然是体系化知识构建的最佳路径。

产品经理入门,应该先从什么书看起?如果一开始选错了书,很容易出现看不懂、看不进去,或者看了不会用的问题,继而产生自我怀疑,校招入门或社招转行的路也会变得曲折很多。

之前我公众号有写过3篇文章来推荐产品经理阅读书单,有兴趣的可以点开以下文章链接查看详情,这里就不再单独对图书进行推荐了。

产品新人光读书是不够的,TA还需要通过输出读书报告、进行读书分享的方式将读到的内容消化吸收,然后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产品新人阅读了曲卉老师的这本《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里面的哪些知识或者观点刷新了你的认知,给你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哪些理论和方法可以运用到你当前的工作里面?

产品新人可以通过读书会或者分享或者写文章的方式,将读书的收获输出成PPT或者公众号文章,确保自己不是读完就忘,通过输出来倒闭自己的输入。

另外,我强烈建议产品新人要养成输出分享的好习惯,这个分享可以是公司内,部门内的分享,也可以是公众号写文章,知乎答题的方式来进行分享。

通过分享,可以锻炼产品新人的思考能力和结构化表达能力,可以培养产品新人不断学习的习惯,再将学习的收获在工作中实践,接着总结复盘,再次学习实践,形成良好的正向的循环。

公众号分享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能够逼着产品新人提升精进。因为产品新人要分享,所以就得肚子里面有货,要想有货就得在工作中实践总结,在书本中汲取干货。

我特别喜欢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新人坚持在公众号上面输出,假以时日就会形成自己的IP,再次跳槽换工作的时候,就会比其他不输出的产品经理多一些机会。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