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泽是鄂尔多斯以农牧业为主的聚落的主要栖居地,历史上,鄂尔多斯著名的泽有7个,池有5个,泊有2个,作者称其为鄂尔多斯“七泽”“五池”“两泊”。
泽、池、泊,这是古代对于内陆湖泊的专有称谓。
泽是沼泽,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拥有大量植被的湿地。
池是盐沼,用现代的语言解读就是咸水湖。
泊是四水汇聚之地,用现代的语言解读就是季节性湖泊。
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泽、池、泊在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其中泽是鄂尔多斯以农牧业为主的聚落的主要栖居地,历史上,鄂尔多斯著名的泽有7个,池有5个,泊有2个,作者称其为鄂尔多斯“七泽”“五池”“两泊”。
《新唐书・地理志》载:“宥州,本安置六胡州地,开元二十六年置,治长泽县。” 长泽因唐代在此设宥州而闻名,是鄂尔多斯南部重要的湖泊。
《汉书・地理志》载:“朔方郡…… 有屠申泽,泽在西。” 颜师古注:“屠申,匈奴语也。”
《水经注・河水》描述其 “东西百二十里,南北七十里”,是汉代河套地区最大的湖泊之一。
按照古今地图对照,屠申泽大致的地理位置在今杭锦旗北部,靠近黄河,是古代黄河调蓄河水的重要天然湿地。
《水经注・奢延水》载:“奢延水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 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
唐代《元和郡县志》称其为 “榆林泽”,因岸边榆树成林得名。
按照古今地图对照,奢延泽地理位置大致在今乌审旗南部,属无定河流域。
《辽史・地理志》载:“鸳鸯泊,在丰州西,周四十里,多鸳鸯。”
《契丹国志》记载辽圣宗曾在此 “纵鹰鹘捕鹅雁”。
鸳鸯泽是辽代重要的皇家猎场,反映了契丹人 “四时捺钵” 的游牧传统。元代因黄河改道逐渐萎缩,明代《明实录》记载其 “淤塞为田”。
《魏书・地形志》载:“夏州化政郡岩绿县有胡洛泽。”
唐代《括地志》称其为 “胡洛盐池”,因产盐而闻名。
按照古今地图对照,胡洛泽地理位置大致在今鄂托克旗西部,应该是现在的察汗淖尔。
《汉书・地理志》载:“西河郡虎猛县有盐泽。”
唐代《元和郡县志》称其为 “乌池”,产盐量 “岁收万斛”。
盐泽是汉代重要的盐业基地,《后汉书》记载 “西河盐池,天下饶利”。唐代在此设乌池镇,成为中原与突厥贸易的枢纽。
按照古今地图对照,盐泽即今今鄂托克前旗北大池。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军尹宪、曹光实率精骑夜袭地斤泽,“斩首五百级,烧四百余帐,获继迁母、妻及羊马器械万计”
《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地斤泽 “水甘草丰,宜畜牧”,与统万城(今靖边县北)形成农牧互补。
宋夏长期对峙导致过度开垦,《宋史》描述地斤泽 “四面沙碛,兵难骤进”。至北宋末年,地斤泽周边已出现 “积沙为丘,草木不生” 的荒漠化迹象。
长泽、胡洛泽等地是匈奴、突厥、党项等民族的聚居地,唐代 “六胡州”、西夏 “鄂尔多斯部” 的形成均与此相关。
统万城、丰州城等城池均依 “泽” 而建,《辽史》记载 “鸳鸯泊为边防要地,屯兵万余”。
鄂尔多斯的 “七泽” 多数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涸,如屠申泽、奢延泽的消失印证了《水经注》“河水南侵,泽渐堙” 的记载。
随着地形的演变和气候变化,“七泽”“五池”“两泊”其实也是在不断演变,本来是宜农宜牧的湿地,可能在人类活动下生态破坏。
尤其是在蒙元时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量流失,文史散佚,古地名变得似是而非,在蒙元之后,这些曾经的泽、池、泊,一律成为了“淖尔”,每每至此,让人感到痛彻心扉。
鄂尔多斯虽是高原地形,但历史上这里河湖纵横,尤其是出产人们赖以为生的“盐”,让鄂尔多斯的富足冠绝古今,更是曾作为西夏王朝的根基和龙兴之地。
下期作者将围绕“七泽”“五池”“两泊”继续开展相关讨论,欢迎大家阅读,从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文知识,对鄂尔多斯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来源:聚焦三煤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