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推进,迎来新中国建立的曙光。城市接管和生产恢复,日益摆上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其中,做好金融接管工作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更是尤为迫切。率先迎来解放的古都北平,在党中央的指引下快速行动起来,清理资产,整治黑市,兑换伪币金圆券,规范
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推进,迎来新中国建立的曙光。城市接管和生产恢复,日益摆上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其中,做好金融接管工作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更是尤为迫切。率先迎来解放的古都北平,在党中央的指引下快速行动起来,清理资产,整治黑市,兑换伪币金圆券,规范市场管理,混乱颓败的金融行业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
北平解放前夕,市场上金圆券大肆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市民们为防止吃亏,多以实物和金银为主要交易媒介。大家领到工薪后,都去购买金银、面粉、洋布等实物。于是,街头巷尾金银投机买卖盛行。
1948年12月,北平尚未解放,中共中央便任命彭真担任北平市委书记,叶剑英为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军管会”)主任兼市长,提前部署即将面临的城市接管工作。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戎子和,作为军管会委员兼物资接管委员会副主任,负责接管市政府以外的其他一切军政机关、财经公共事业、银行等部门的相关工作。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市军管会迅速发布公告“禁止银圆在市场上流通买卖”,但黑市上金银交易依然猖獗。当时,王府井、前门、朝阳门等通衢要道,成为公开的银圆买卖市场,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秩序。
为整顿金银交易乱象,戎子和亲自主持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允许个人收藏金银;另一方面,采取严厉打击、取缔黑市交易和禁止流通的低价冻结政策。他安排部署人民银行和公安部门合作,对黑市先行调查摸底,然后发出公告,严申禁令,采取取缔行动。1949年3月4日,公安部门雷霆出击,3天内拘捕金银贩子380人,有力遏制了这股恶流。
一些不法分子见财路被阻,对戎子和等党的干部充满憎恨。一天,一封匿名信摆在了戎子和面前。拆开一看,他发现信封里竟夹着一颗冷冰冰的子弹,信纸上还画着一幅画:一颗心脏上插着一把刀,红墨水涂出的血流,透露着一股狰狞恐怖之色。画下还附着:“戎子和,你要不停止这个禁止金银交易办法,请看你的下场!”
然而这种虚张声势的恐吓信,不可能吓倒戎子和等共产党人。戎子和坚持宽严兼济的原则,继续加大黑市整治力度。银行工作人员通过张贴公告、深入街市讲解等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知晓私下倒卖金银的危害性,并积极主动举报不法分子。而军管会则选派精干力量,布下天罗地网,派人到各大市场、人员会集场所进行巡查,一旦发现违法买卖金银的蛛丝马迹,立刻顺藤摸瓜,追查到底。
随着打击活动的持续深入,一些不法分子不是投案自首,就是“金盆洗手”,转入正当行业;而广大群众有了黄金和银圆,也都是通过正规渠道,到银行兑换成人民币,最终使得全市金银黑市逐渐萎缩,并销声匿迹。
国民党在北平白纸坊有一个中央印刷厂,由美国援建,拥有当时先进的凹印雕刻制版机器设备,是我国北方印刷钞票的一家老厂。解放前夕,国民党组织人员拆卸了机器设备,装进箱子,准备运走,但由于职工和群众坚决反对,未能得逞。
北平解放后,面对胜利在望的大好局面,全国市场急需投入大量人民币,部队南下西进也需携带大量钞票。可刚刚组建的中国人民银行,下属印刷厂因生产力不足而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总行把这家印钞厂的接管和恢复生产放在了重要位置。
1949年2月1日,银行接管干部进驻印刷厂。彼时的印钞厂,因生产停顿,很多职工为生活所迫,流落到社会,通过摆地摊、拉洋车,赚取微不足道的生活费,贴补家用。接管印钞厂后,银行干部召回了外流的职工,每人发给生活费2000元,及时解决了原有职工的生活之忧。职工们一听说要复工,生产热情极为高涨,纷纷挖出隐藏的机器设备,认真擦洗组装,积极准备恢复生产。
2月2日上午,银行工作人员带来了人民币钞票模版,翻制成印版,下午开机,印出了5元、10元、20元的人民币钞票,标志着工厂顺利恢复生产。这家工厂也成为北平金融接管工作中恢复最快的一家印钞厂。
为扩大生产,银行又招收新员工,并派人到几个印刷厂监督印钞工作,组织职工加班加点,想方设法增加印钞量。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下,该印刷厂顺利完成了接管时期的印钞任务,满足了北平、天津、唐山等市场的钞票需求,有力支援了前线部队军需供给。
“中央印钞厂”开工后,朱德、林伯渠、彭真、李立三、邓子恢等中央领导,曾多次亲赴工厂一线参观,慰问工人。董必武还亲笔题字,将“中央印刷厂”改名为“中国人民印刷厂”。
1948年8月,风雨飘摇中的蒋介石政府为挽救颓势,推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制要求人民群众将手里的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成金圆券。由于其滥发货币的行为未改,造成金圆券迅速贬值,市场恶性通货膨胀,城市大量中产阶级破产,群众深恶痛绝。
解放之初,一股流言在全国各大城市市民中传播:国民党政府拍拍屁股走人了,金圆券成了废纸,这不是坑了老百姓吗?共产党政府不可能承认“金圆券”,以后“金圆券”只能当手纸用了!
北平解放后,为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军管会和银行立即发布公告,开展金圆券兑换人民币工作。看到公告,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大家说:“国民党发出的钞票,共产党来收兑,这是哪个朝代也没有的事啊!这明显是为了我们老百姓啊!”
1949年2月2日,北平市军管会正式发布了一号命令:废止伪金圆券,以人民币为本位币,持有金圆券者须在1949年2月2日至2月22日内向人民银行兑换人民币,10元金圆券兑换1元人民币;工人、职员、教员、独立劳动者、城市贫民、公务人员、警察等,还可享受3元金圆券兑换1元人民币的优惠,每人可兑换金圆券500元(后改为510元)。
为顺利完成货币兑换任务,北平市委共抽调1200多人参与这项工作,除人民银行设的兑换点外,还利用银钱业公会、商会组织的一些钱庄银号参与兑换工作。全市共设247个代兑所,到2月22日止,共兑换金圆券83,170万元,兑出人民币19,841万元,其中99.2万人享受到“三兑一”的优待,兑换人民币11,524万元,平均每人多得人民币116元(按当时粮价,可买小米11.6斤)。
此外,旧银行留下的存款账目,从抗战前到解放前,凡未取款和结算的个人存款,人民银行也派人逐年、逐笔核对,并将存款分阶段、按比例计算出来,再以人民币(旧币)支付给存款人。很多群众原以为手里的存款单变成了废纸,没想到还能取出钱来,个个喜出望外,连连称赞共产党政府实施的是“德政”。
解放初,全国很多地方物价并不稳定,群众中间还存在“重实物,轻货币”的思想,觉得存钱没有存东西好。为解决群众的顾虑,维持好北平市200万市民的日常生活供应,北平市委、市政府先行筹集了4000万斤粮、160万斤食油、7万吨煤,后又陆续从农村调集各类生活物资,基本确保了城市供应稳定。
针对接管之初城市职工缺钱缺粮的生活困境,北平军管会还要求各接管单位的军代表,切实负责起本单位职工群众的生活供应。为帮助职工应对生计困难,单位可允许职工先借薪(工资)借粮,渡过难关后再从工资中扣除,一般每个职工可借薪2000元人民币、粮30斤。
为进一步安定民心,稳定金融市场,人民银行又推出了“折实储蓄”业务。1949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北平分行开始办理储蓄业务。在折实储蓄中,将玉米面1市斤、“天坛牌”面粉1市斤、“五福牌”白布1市尺的批发价格,合成1个折实单位,其牌价随物价变化而随时调整。1949年4月1日折实储蓄牌价为92.6元,6月1日为260.9元。据1949年7月25日《北平解放报》报道,自4月1日至7月10日,共办理折实储蓄户约12,700户,计1,014,169个折实单位,合计金额28,331万元。此举在保障薪资收入者的利益和集中游资上,起到了良好效果。
折实储蓄大受群众欢迎,大家都称赞说“人民银行想出的办法真好,有钱存折实储蓄保险,没有必要去黑市买‘大头’(银圆)了”。直到1950年11月20日,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后,折实储蓄才结束它的历史使命,人民银行宣布停办这项业务。
北平的金融接管工作,是当时全国城市金融接管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了新生人民政权能够尽快在城市站稳脚跟,广大接管工作者发扬不畏艰险的革命斗志、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向新解放区人民展现了党强大的执政能力,也使人民真切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
来源:国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