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小红书,看到一条高赞贴:95后女生和男闺蜜签了份“情绪互助协议”,互不干涉恋爱,但每周必须陪对方吃一次火锅、打一通凌晨电话。
“对象”两个字越来越像过期罐头,一拧开全是防腐剂味儿。
昨晚刷小红书,看到一条高赞贴:95后女生和男闺蜜签了份“情绪互助协议”,互不干涉恋爱,但每周必须陪对方吃一次火锅、打一通凌晨电话。
底下几千条“我也想签”。
我忽然意识到,老掉牙的“谈恋爱—结婚—生娃”脚本,已经被这届年轻人撕得稀碎。
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怕把喜欢熬成责任,怕一句“我爱你”后面跟着彩礼、房贷、双方父母。
干脆换种玩法:
有人找灵魂伴侣,深夜连麦聊存在主义,身体零接触,却比前任更懂自己。
有人维持“友达以上”,一起飞重庆吃火锅,住一间房标间,各刷各的手机,第二天机场拥抱散伙,谁也别提“我们算什么”。
有人把恋爱拆成七天试用装,旅行结束就解散,像扔掉一次性拖鞋。
有人把底线写进备忘录:可以陪看病,不陪见家长;可以借钱,不干涉交友。
还有人把恋爱做成开源项目,主 repo 是彼此,但允许 fork,只要 pull request 前打声招呼。
听起来像摆烂?
其实更像精打细算。
大家把风险切成一小块一小块,能扛的留下,扛不住的直接删掉。
于是有了饭搭子、酒搭子、考研搭子,连分手都能找“分手搭子”陪哭。
这些关系像乐高,拼得快,拆得更快,不留钉子眼。
好处是自由。
坏处是深夜刷完手机,突然想问一句“我在你心里到底排第几”,发现没立场开口。
那种轻飘飘的失落,比失恋还空。
像喝零度可乐,甜味在,热量无,胃还是空的。
我试过其中几种。
灵魂伴侣那段,我们连麦到四点,他说“你像另一个我”,我差点哭。
可第二天他照样和别的女生看电影,我连个吃醋的身份都没有。
契约情感那段更滑稽,对方感冒发烧,我按条款送药,站在门口像外卖员。
那一刻我明白:规则能挡住麻烦,也挡住体温。
所以别急着嘲笑他们“不敢爱”。
他们只是提前算好了代价,把心碎控制在可恢复范围。
像给情绪打疫苗,低剂量感染,免得重症。
可疫苗不是万能,哪天病毒变异,照样高烧。
最后想说:
关系可以拆分成无数种搭子,但人终究不是乐高。
你可以签协议、设边界、开权限,可心跳不会按条款跳动。
当某天你忽然想越过所有规则,问一句“能不能不止这样”,那才是检验关系的唯一标准。
来源:成熟河流R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