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记得所有事》乡土气息文学小说连载(大结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2:32 3

摘要:王建国站在月光下,手里拎着两瓶烧酒,衣领沾着稻屑:“老四叔,明天...我也来搭把手行不?”

第十六章:最后的救赎

丰收节前一天夜里,四爷爷正坐在炕头擦拭那枚1958年的劳动奖章,木门突然被叩响。

王建国站在月光下,手里拎着两瓶烧酒,衣领沾着稻屑:“老四叔,明天...我也来搭把手行不?”

老人没说话,烟锅在鞋底磕了磕。王支书喉咙滚动:“那年饥荒...您偷藏稻种救我全家...现在我却...”

“进来吧。”四爷爷挪出炕沿位置,“土地爷看着呢,人不能忘本。”

两杯烧酒下肚,王建国哭得像个孩子:“镇里批评我急功近利...媳妇说要离婚...我知道错了...”

窗外,满仓和晓禾正在扎丰收节的彩门。金灿灿的稻穗缠在竹架上,夜风里飘着新米的清香。

第十七章:丰收节

清晨的锣鼓惊飞白鹭。整个双龙村飘着稻香、油香和酒香,晒谷场上摆开百家宴,最中央的八仙桌供着三碗新米——分别是原种稻、生态稻和普通稻。

省里来的专家激动地宣布:“双龙村列入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区!每亩生态种植补贴二百元!”

掌声中,王建国突然站起来:“我辞去支书职务!但我申请加入合作社当技术员——这是我农大毕业证!”他从怀里掏出泛黄的证书,全场哗然。

满仓笑着把他拉上台:“合作社正缺农机专家!”

最精彩的环节是盲品新米。城里来的超市采购商闭眼咀嚼,突然指着中间那碗:“这个!甜香有嚼劲!有多少要多少!”

那正是晓禾抢救下来的原种稻。价格当场拍到八十元一斤。

第十八章:新生

晚霞漫天时,满仓站在河堤最高处吹响哨子。上百只稻田鸭从四面八方扑进稻海,开始执行除虫任务——这是四爷爷笔记本里的古法。

晓禾正在教孩子们唱蓐草谣:“七月蓐草金不换,稻花落水鱼正肥...”她腹部微微隆起,唱两句就抿嘴笑。

大牛开着新买的无人机喷洒烟梗水,手机里不断响起订单提示音:“深圳老板订二百斤!说明天就来考察!”

方记者带着厚厚的书稿走来:“出版社决定出《双龙村种质资源调查》!四爷爷当第一作者!”

老人正坐在老柳树下,胸前重新戴上大红花。他颤巍巍抓起把泥土让记者闻:“你闻,这才是活的土地!有汗味、稻香、还有老祖宗的血脉!”

第十九章:婚礼

谷仓改建的婚礼现场,稻穗堆成金山银山。满仓穿着新做的中山装,晓禾披着红盖头——盖头是方记者用省报头版做的创意礼物。

拜天地时,四爷爷做主婚人。拜高堂时,周寡妇哭着笑:“种地也能种出好女婿!”夫妻对拜时,满仓突然单膝跪地,给新娘脚腕系上串稻穗编的脚链。

王建国带头起哄:“亲一个!”结果被大牛一把推进新人中间,闹得满身红纸屑。

酒过三巡,满仓举杯:“敬土地!”所有人跟着喊,声浪惊起夜宿的白鹭。

第二十章:春雨

第二年清明,新生的婴儿啼哭穿透雨幕。四爷爷抱着重孙在窗前学舌:“这是雨打稻叶声...这是布谷鸟叫...”

村口立着青石碑,刻着所有保护稻种的村民名字。碑下埋着那个锈铁盒,里面装着1958年的劳动奖章和最新检测报告——原种稻基因库已录入国家种质资源库。

满仓和晓禾正在田里插秧。无人机在天上飞,稻田鸭在水里游,手机架在田埂上直播:“家人们看,这就是含硒原种稻的育苗过程...”

雨幕那头,王建国开着旋耕机改造抛荒地。大牛组建的青年创业队,正把包装好的稻米装车发往全国。

夕阳西下,四爷爷推着婴儿车走过田埂。车铃铛响处,稻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抽新绿。

老人忽然停步,从怀里掏出最后粒金灿灿的稻种,轻轻塞进重孙襁褓。

“好好长。”他对着婴儿说,也对着无边的稻田说。

千万株稻穗在春风里点头,像是大地给出的承诺。

【后记】白鹭再次飞过双龙河时,河岸新立的指示牌写着:“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这里生长着1958年的希望与未来的种子。”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