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0年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宣布建立共和国,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三个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建立的契机,是因为普法战争(1870年法德战争)中,当时还是普鲁士王国的德国打败并俘虏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投降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巴黎成立。
1870年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宣布建立共和国,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三个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建立的契机,是因为普法战争(1870年法德战争)中,当时还是普鲁士王国的德国打败并俘虏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投降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巴黎成立。
普鲁士乌兰骑兵押解着法军俘虏
而巧合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灭亡,也是因为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1939年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但法国节节败退。1940年6月22日,贝当元帅与德国签订投降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灭亡。
希特勒在巴黎,194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建国背景
1852年,拿破仑三世跟随他的伯父拿破仑一世的脚步,成为法国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但由于德国的崛起,改变了欧洲的势力平衡,第二帝国只维持了18年。
拿破仑三世被俘后会见俾斯麦
普鲁士总理俾斯麦带领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地区的领导者。为了激起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情绪而成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俾斯麦借由埃姆斯密电事件,使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于1870年引发了普法战争。
民众欢送法军开拔
战争由法国率先发起,其率先宣战并于1870年7月15日动员军队。这导致北德意志邦联在当天晚些时候以自己的迅速动员作出反击。
1870年7月16日,法国议会投票决定对普鲁士宣战,南德四邦随后基于民族主义而倒向普鲁士;8月2日,法国自西南入侵德国领土,然而德意志联军能够比法国更有效地调动军队,并于8月4日反攻入法国东北部。
防线上的法军
德国军队在人数、训练和领导方面都占优势,并且更有效地利用了现代技术,特别是铁路、针枪和大炮。8月间,普鲁士和其他德意志邦国的联军在法国东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尤其显著的是梅斯围城战和色当战役,并最终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此导致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瓦解。
色当受降的场景
中间的画像:拿破仑一世
1870年9月色当会战后,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德军胜利后在巴黎进行阅兵
正式建国
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建立共和国,史称第三共和国。新政权开始时,由资产阶级共和派与保皇派联合组成国防政府。拿破仑三世政权倒台后,大部分的法国人及占大多数的国民议会倾向实行君主立宪制,因而出现两派王位继承者。正统派(Legitimists)倾向支持查理十世的后裔——亨利(Henri, Comtede Chambord),别名亨利五世。而奥尔良派(Orléanists)则支持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 of France)的后裔——路易·菲利普。
1871年,正统派和奥尔良派达成共识,由亨利就任国王而路易·菲利普为其继承人,亨利本身并不想实行君主立宪制,而倾向效法其祖父查理十世实行的半君主专制。甚至,他拒绝采用象征法国大革命及七月革命的三色旗来代表法国。在想恢复君主立宪的同时,法国人却不想放弃三色旗。而后,较倾向自由思想的路易·菲利普继位。
1871年1月28日,国防政府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选出由保皇党人占绝大多数的国民议会,L.-A.梯也尔被选为政府首脑,后任总统。他与德国正式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并联合德国镇压了巴黎公社(1871.3.18~1871.5.28)。
梯也尔力图建立保守共和国,但遭保皇派与共和派的反对。
1873年5月,梯也尔被迫辞职,极端保皇派人M.-E.-P.-M.de麦克马洪当选总统。右翼势力继续加强,建立合乎天主教规范的“道德秩序”。正统派与奥尔良派加紧勾结,图谋恢复帝制,以L.甘必大为首的共和派为确立共和制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斗争。国民议会最终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在1876年众议院选举和1879年1月参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取得稳定多数,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甘必大迫使麦克-马洪辞职,共和派F.-P.-J.格雷维当选总统,终于确立共和派的共和国。
共和派分为温和与激进两派,从格雷维当选总统到19世纪末,为温和派执政时期。他们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世俗的义务免费教育,宣布新闻自由与组织工会自由,以及大赦巴黎公社人员等。
1879年成立的法国工人党领导法国工人运动。
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产量居世界第4位,但金融资本的增长迅速,19世纪80年代法国继续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印度支那等地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土地和资源。到1899年,法国已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2殖民帝国。80~90年代,法国相继出现布朗热事件、巴拿马丑闻和德雷福斯案件,温和派威信扫地,被迫下野。
1899~1914年为激进派执政时期,法国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迅速发展,金融资本高度集中。
1914年前,法国资本输出仅次于英国,占世界第2位,其资本输出主要采取高利贷形式,列宁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激进派反对教会干预政治,1905年通过《政教分离法》。随着工人运动的高涨,1905年建立了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即统一社会党。激进派多次镇压工人运动。对外继续进行侵略扩张,准备战争,先后与俄国、英国结盟,成立法、英、俄协约国,以对抗德、意、奥三国同盟(1882)。
玛丽安娜(左)、俄罗斯母亲(中)和不列颠尼亚(右)象征着三国协约
1913年普恩加莱当选总统后,继续扩军备战,企图重新瓜分世界。
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法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是协约国中的主要军事力量
大战开始后,法国成为西线的主要战场,战争导致法国社会矛盾激化,1917年4月,前线发生士兵的拒战斗争。11月,激进派G.克列蒙梭再度执政,镇压反战运动,动员一切力量继续进行战争。
1917年的一张法国宣传海报的标题是18世纪的一句话
“即使在1788年,米拉波也说过战争是普鲁士的民族工业”
1918年9月,F.福煦率领盟军对德国发起总攻击。11月11日,双方在贡比涅附近的雷东车站签署停战协定。1919年1~6月,召开巴黎和会(1919),签订凡尔赛和约。战后,克列蒙梭政府和“国民联盟”右派内阁的反动政策引起广大人民的愤慨和反抗。
1919年凡尔赛四人会议
英国的大卫·劳合·乔治、意大利的维托里奥·埃曼努尔·奥兰多
法国的乔治·克列孟梭和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
1919年4月,法国水兵在黑海起义。1920年5月,全国铁路员工大罢工。
1934年2月6日,右翼分子和法西斯组织“火十字团”利用“斯塔维斯基事件”在巴黎发动骚乱,包围波旁宫,企图推翻议会。
1937年2月,布鲁姆宣布“暂停”实施人民阵线纲领。1938年,由于激进社会党退出,人民阵线瓦解。此后,达拉第政府对内执行反动政策,对外依靠英国,推行纵恿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1939年9月1日,德军侵犯波兰。3日,法国向德国宣战,实际是宣而不战,史称“奇怪战争”。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全面进攻,突破马奇诺防线,法军节节败退,不久巴黎陷落。
1940年5月21日-6月4日战况
6月5日,德军展开了第二阶段作战“红色方案”,从法军的侧翼包围马其诺防线的守军,并南下进攻。法军剩余的60个师奋力抵抗,但无法克服德军的制空权优势和德国装甲部队的机动性。法国政府迁至波尔多,将巴黎设为不设防城市。德军于6月14日占领巴黎。
在巴黎游行的德国第30步兵师
6月18日,德国军官与法国官员会面,谈判停火条约相关事宜。
被德军俘虏的法国士兵
6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投降,成立维希政府,第三共和国宣告终结。
在1940年7月10日,当国会通过把权力移交给贝当后(当中有80个议员投反对票),第三共和国结束。
第四共和国
法兰西投降后,在德国人的扶持下,于1940年7月在法国中部的维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其后,戴高乐将军领导下的抵抗运动迅速发展,在同盟国和法国抵抗运动的配合下,于1944年8月25日收复巴黎,接着全国光复。维希政府才宣告瓦解。
1946年1月戴高乐辞职。1946年10月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宣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
——————分割线——————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来源:历史有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