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身边的“听力杀手”——盘点身边被忽视的噪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09:00 1

摘要:“听了一场演唱会,耳朵就开始嗡嗡响”;“工厂机器轰鸣,下班回到家也总能听到声音”。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的耳鸣疾病科,侯志强主任经常会遇到这类因噪声引起耳鸣,前来就诊的患者。据侯主任介绍,当人体瞬间暴露于强噪声时,声波的巨大能量传导至鼓膜,中耳鼓室内的压力来不及与

“听了一场演唱会,耳朵就开始嗡嗡响”;“工厂机器轰鸣,下班回到家也总能听到声音”。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的耳鸣疾病科,侯志强主任经常会遇到这类因噪声引起耳鸣,前来就诊的患者。据侯主任介绍,当人体瞬间暴露于强噪声时,声波的巨大能量传导至鼓膜,中耳鼓室内的压力来不及与外界平衡而出现负压,会导致鼓膜充血甚至出血,鼓膜内陷,造成耳闷胀感,伴有耳鸣。此外,强噪声的声波传入内耳,对听觉感受器毛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听力下降,毛细胞的传入信号降低又会引发中枢的代偿,听觉通路异常放电,这些异常信号传入大脑,即被我们感知为“耳鸣”。内耳毛细胞不可再生谨防噪音带来的隐秘损伤日常生活中,噪声无处不在,地铁上,戴着耳机的人们刷着短视频;健身房里,动感单车的音乐震动着每个人的耳膜……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些背景音,却忽视了噪声可能带来的听力损伤。当声波通过耳道冲击鼓膜时,耳蜗内约15000个毛细胞开始工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精密细胞没有再生能力,持续噪声暴露会导致:01机械性损伤强声波直接撕裂毛细胞的纤毛;02代谢性损伤细胞为应对噪音超负荷工作,耗尽能量死亡;03血管性损伤耳蜗微血管收缩导致缺氧性坏死。侯主任表示,噪音性听力损伤初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伴随耳鸣、听觉过敏等症状。损伤进程缓慢而隐蔽,当自觉听力下降时,往往已丧失30-40%的毛细胞。专家盘点潜伏在身边的“听力杀手”01工业声场纺织厂持续的机械轰鸣(超过职业暴露限值);建筑工地的打桩机脉冲声波(单次冲击可达130dB)。02交通声场地铁车厢内的低频振动叠加高频摩擦声(密闭空间声压级放大效应);机场跑道周边的飞机起降噪音(包含200Hz以下次声波成分)。03娱乐声场演唱会现场的声浪(峰值可达130dB);夜店环境的低频重音(可穿透建筑结构传播)。04日常声场长期佩戴耳机听音乐(85dB以上持续暴露);家庭装修的电钻脉冲(每日累积暴露超3小时)。耳鸣了,怎么办?就诊时,把握4个要点对于耳鸣的治疗,侯主任说:“首先,应尽量降低对耳鸣的关注度,因为心理因素对耳鸣感知有着显著的影响;其次,如果近期刚出现的噪音性耳鸣,可通过住院期间的综合性治疗,从生理层面上改善内耳微循环、营养神经,修复内耳损伤,帮助大脑重新适应并有效过滤耳鸣声音,促进病情恢复。此外,定期复查耳鸣状况,并根据恢复进展适时调整用药方案,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此外,出现耳鸣应当及时就诊,描述病情时请把握4个要点:PART.01是否第一次出现耳鸣,或第一次出现耳鸣是什么时候;PART.02最近耳鸣是否产生了响度、持续时间的变化;PART.03有无基础疾病史、听力疾病家族史;PART.04有无噪声环境暴露史等。对于日常防护,侯主任建议大家建立“主动防御”意识。01科学用耳遵循"60/60原则"(耳机音量≤最大音量的60%,单次使用≤60分钟),避免长时间暴露于85dB以上环境(如KTV、地铁等);02即时防护遇突发爆震(如鞭炮声)时,立即用手掌按压耳屏保护鼓膜;在100dB以上场所(如机场)需佩戴隔音耳罩;03健康监测出现听力下降,持续性耳鸣(24小时)、耳闷伴眩晕或对话重复需求增加时,需在尽早就诊治疗,一般1周内为最佳治疗时间;04定期筛查如长期从事噪声相关工作,建议每年进行听力检查,重点关注4000-8000Hz高频听力变化,建立个人听力健康档案。

来源:有事问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