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6年零失误神话,4000字讣告脱口而出,12页糊稿边播边改,他用声带丈量过万千国家大事。
一个陪考少年竟然会成为央视“国脸”!
1979年那场改变命运的招考,让罗京意外叩开了播音大门。
26年零失误神话,4000字讣告脱口而出,12页糊稿边播边改,他用声带丈量过万千国家大事。
可谁又能想到,这一切终结在48岁那年。
1979年,18岁的罗京陪同好友参加北京广播学院的招生考试。
原本他对播音毫无兴趣,甚至填报高考志愿时也都是以理科为主。
然而他却因清秀的外形与富有磁性的嗓音被考官选中,好友反而遗憾落选了。
思索再三后,罗京还是选择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只是他的起点真的不高。
在他的同学里大多有新闻行业经验,而他仅凭“一张白纸”的状态入学,首次专业课考试就仅是勉强及格。
为了赶上同学,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练声,反复模仿优秀播音员的语调和节奏,甚至将报纸上的文章剪贴成册,逐字逐句打磨发音。
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全班专业能力最突出的学生之一。
1983年,罗京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成为了《新闻联播》史上最年轻的播音员。
这个岗位的选拔标准必然极为严苛,不仅要求形象端庄、声音条件优越,还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而初入央视的罗京,面对镜头时也会紧张到“手心冒汗”,但他迅速调整状态,将每一次播报视为磨炼的机会。
到了1985年,他成了“播音三巨头”之一,在全国观众心中树立起了庄重、沉稳的形象。
那时的新闻播报为保证播出效果,仍采用的录播模式,只不过台内已酝酿直播改革。
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首次尝试直播,罗京与李瑞英被指定为首播搭档。
面对无提词器、无备用稿件的压力,他以每分钟300字的精准语速完成播报,全程未出现一次失误。
直播时,稿件常常在开播前十分钟才送达,情况紧急时甚至得边播边改,难度可想而知。
也正是这场直播,让他一战成名,不仅巩固了他的“国脸”地位,更是推动了中国新闻播报模式的转型。
在长达26年的职业生涯里,罗京主持《新闻联播》多达3000余次,缔造了零失误的行业神话,可以说是重大事件中的“定海神针”。
1997年伟人逝世,凌晨两点拿到4000余字的讣告稿件后,他来不及预览便直接开播,但全程无错漏,连语气都精准拿捏。
更让人敬佩的是,在2004年一次《新闻联播》直播中,突传一份长达12页的紧急稿件。
可是稿件字迹模糊、涂改频繁,而且还得分段接收。
罗京在没时间提前审阅的情况下,仅凭余光扫视稿件,便以17分钟完成播报,全程无卡顿、无错漏。
搭档李瑞英回忆:“他开口时,我甚至听出一丝慌乱,但几秒后便恢复了沉稳。”
换作普通人,谁能做到?
罗京不仅是在专业技能上绝对过硬,为维持“国脸”的庄重形象,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他常年保持固定发型,甚至因灯光师对发型有特殊要求,理发还得向台长申请许可。
可能大家还发现了一件事,《新闻联播》播音员几乎不会在直播时有太大的笑容。
对此他曾解释:“新闻需要客观冷静,我的情绪必须服从国家形象。”
但听同事康辉说,罗京私下笑起来很温暖。
凭借自身各方面都过硬的素质,1996年《新闻联播》改为直播后,罗京也成了规则制定者。
他提出“生稿处理三原则”:快速浏览关键词、预判语义断层、调整呼吸节奏。
这些经验都被写入了央视内部培训手册,成为应对突发状况的标准流程。
2003年,罗京主导设计《新闻联播》的“紧急插播预案”,首次引入了多级稿件审核与备用播报系统,从此节目安全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节目的安全性虽然提升了,他却出事了。
2008年8月31日,罗京完成最后一次《新闻联播》播报。
次日,他递交了职业生涯中唯一一张请假条:“身体有恙,住院几日。”
这个时候的他已被确诊淋巴癌晚期,但为完成奥运报道隐瞒了病情。
2009年6月5日,他在医院去世,终年48岁。
罗京去世当日,《新闻联播》需播报其讣告,这个任务落在好友了王宁肩上。
据其妻刘纯燕透露,王宁在录音棚内数次泣不成声,两分钟的悼词反复录制近三小时。
直播画面中,他语调平稳,可在幕后花絮中,他多次中断录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复情绪。
6月11日,罗京的追悼会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馆外聚集四万余名自发前来的群众。
当日气温高达35℃,央视治丧委员会决定将原定3小时的追悼会提前半小时结束,并增设医疗点、免费发放矿泉水。
罗京去世时,已有妻儿。
直到罗京去世七年,她才改嫁富商,但却引起不少人的骂声,认为她背叛了罗京。
对此家人澄清,她一直悉心照料罗京的父母,还将儿子培养成才,并赴海外留学。
罗京母亲因阿尔茨海默病,至今仍不知儿子去世。
为此,家人定期伪造其工作信件以维持老人生活平静。
对于老人来说,有时知道真相不见得就是好事。
从意外入行的青涩学子,到创造零失误神话的“国脸”,罗京的故事不仅是播音行业的教科书,更是一种精神的具象化。
当新闻联播因他推动完成直播转型,紧急预案也成为了行业新标,他早已不是简单的播报者身份,他是媒介变革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对于年轻一代的我们来说,需向他学习的地方太多大多。
关于罗京事迹,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来源:章宇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