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3阅兵行动中,东风61洲际导弹横空出世,军迷群里瞬间沸腾。不过大家也挺好奇的:怎么突然就出现了新导弹,以前一点风声都没有啊?不止是军迷,一些平时在央视侃侃而谈的资深军事专家也面露难色。比如金灿荣老师就直接在他的账号里打了几个问号:“东风61?这是啥?”
93阅兵行动中,东风61洲际导弹横空出世,军迷群里瞬间沸腾。不过大家也挺好奇的:怎么突然就出现了新导弹,以前一点风声都没有啊?不止是军迷,一些平时在央视侃侃而谈的资深军事专家也面露难色。比如金灿荣老师就直接在他的账号里打了几个问号:“东风61?这是啥?”
军迷不知道、专家没听说,其实都在情理之中。战略级武器本就是国家最高机密,从立项、研制到列装,每一个环节都被层层包裹。可让人真正纳闷的是:美国那套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战略预警系统及研判专家,居然对此毫无察觉。要知道,这套系统可是号称能“看清几千公里外的一个火柴盒”,如今东风61都入役了并在阅兵中出现了,而自称神通广大的美军,在此之前都没有发出任何预告,这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美军误判的问题出在哪?可能是东风导弹的试射具有迷惑性。
任何洲际导弹从图纸走向部队,中间都要经历相关的实弹试射。早期各国的战略导弹都需要经历少则七八次、多则十余次的实弹试射。后来各国开始采用基于先进仿真基础上的“小子样测试法”,所需实弹测试次数下降了80%,比如俄军的白杨M洲际导弹只用了4枚实弹,就完成了定型测试。显然,东风61也采用了“小子样测试法”,而且实弹测试可能比白杨M更少(可能是2-3发)。
不过,即便东风61只进行了2-3发实弹测试,面对美军严密打造的反导预警体系,还是会被发现跟踪的,无论是上升段的尾焰红外特征,还是中段弹头的弹道轨迹,都逃不过美国部署在亚太的“铺路爪”雷达和天基红外预警卫星的监视。而且每一次测试细节都会被美军仔细研究。但是,美军怎么就没有提前发觉不对劲呢?
最可能的解释是:东风61压根没被当成“新人”。种种迹象表明,它极可能就是东风41的“深度魔改版”:二者的发射车及发射筒非常接近。公开数据显示,东风41射程已突破12000公里,能覆盖主要对手全境,而东风61的改进重点或许在于“更远、更准、更能装”,具体包括采用更先进的轻型碳纤维材料,从而进一步提升导弹的射程和弹头投送能力。美国或许早就监测到了试射,却误判为“不过是东风41又刷了一次存在感”。
这里头有两处关键伪装。首先是射程测试。洲际导弹试射通常有两种方式:全射程实测(比如往太平洋里打)和高弹道压缩射程测试(大仰角往上打,通过最高点计算理论射程)。东风61若刻意采用后者,并把弹道顶点控制在东风41的“合理范围”内,美国就算测到了数据,也只会得出“这导弹和东风41差不多”的结论。
其次是弹头数量。当前美俄主流陆基洲际导弹的弹头携带量是3-4枚,而东风61据推测可能首次实现了“分导式多弹头再升级”——或许能携带6枚甚至更多核弹头。但在试射中,它完全可能只释放2个模拟弹头,让美国情报分析师继续安心地把它归档到“东风41常规测试”文件夹里。
就这样,美国从雷达兵到国防部的分析师们,眼睁睁看着“东风61”在眼皮底下完成了全部测试,却始终没意识到这是个全新型号。直到阅兵式上,导弹发射车轰隆隆驶过,解说员那句“东风61洲际战略核导弹”通过直播传遍全球,五角大楼的值班军官这才慌神了。估计五角大楼的高官们一边吃披萨一边翻出此前的监测记录,发现那些曾被标记为“DF-41”的试射轨迹,现在“每一帧都暗藏着被忽视的异常数据”。
如果是对手秘密研发隐身战机这种“小目标”,美国没发现还能辩解。但洲际导弹试射时,各种信号特征都很明显,美国如果说“没看见”,这就是专业能力问题了。经此一役,美国战略预警系统的“金身”算是被砸出了裂缝,也让全球吃瓜群众再次确认:五角大楼的专业度,并不如他们自己宣称的那样高大上。
来源:洪超飞军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