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一线 · 驻村日记丨南港村的晨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8:38 3

摘要:京能集团党委始终将乡村振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2024年初,集团党委精心挑选6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骨干力量,派驻至门头沟区、延庆区的六个帮扶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帮扶工作。六位驻村第一书记到岗后,迅速融入当地,以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践行使命,切实扛起第

在“传递光明温暖生活”

企业使命践行的征程中处处都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故事

我们的身影

在基层 在现场 在路上我们的报道“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

体味平凡中的不凡

记录微光里的耀眼

感悟基层的力量

收获身边的感动

京能集团党委始终将乡村振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2024年初,集团党委精心挑选6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骨干力量,派驻至门头沟区、延庆区的六个帮扶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帮扶工作。六位驻村第一书记到岗后,迅速融入当地,以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践行使命,切实扛起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六家派出企业则成为第一书记坚实的后盾,在工作上全力支持,在生活上悉心关怀,为他们扎根一线、奉献乡村提供了有力保障。8月13日起,集团党委办公室联合党委宣传部,推出驻村第一书记系列报道。

第4期

南港村的晨光

——记集团派驻南港村第一书记 张常兴

2024年1月3日,越野车碾过最后一道冰凌,稳稳地停在南港村村委会门口,挡风玻璃上还凝着未化的残雪。张常兴攥着口袋里那张被体温焐热的“第一书记”任命书,望着村内洪灾后的景象——倒伏的围栏歪斜在泥泞中,临时安置点的蓝棚顶在风里簌簌作响,村口被冲毁的石桥断面裸露着生锈的钢筋……他清楚,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命运,从此紧紧相连。

镇政府的“瞭望塔”

驻村第三天,张常兴的笔记本已密密麻麻写满标记:红色三角标注着亟待排查的危房位置,蓝色波浪线圈出淤塞的水渠走向,黑色圆点记录着申请异地安置的农户门牌。作为镇里派来的“观察哨”,张常兴每天天不亮就揣着卷尺和民情本走村串户,党建活动室漏雨的屋顶、临时安置点松动的电线、村口断桥的修复进度,都被他详细记录在案。

“张大姐,上周的党员学习记录,参会人数和签到表对不上。”张常兴将核查结果轻轻放在村两委办公桌上。灾后,村两委士气低落,个别村干部出现了敷衍心态。张常兴索性在村委办公室支起桌子,与两委干部同屋办公,一起开晨会、核数据、访农户。

一次,张常兴发现异地安置申请中混入了一份不符合条件的材料,他立即驱车赶往镇里,向包村领导如实汇报,坚决撤回该申请。

“异地安置必须公平、公正、公开。”

他的目光扫过村民们急切的脸庞,“再难,也要把道理讲透,把政策落实,把人心焐热。”

村里的“摆渡人”

灾后重建的日子里,张常兴的那辆黑色越野车成了村里的“通勤班车”。每天早上7点,张常兴从50公里外的家中出发,8点半准时接上老支书和两委干部进村办公;中午又载着他们前往5公里外的临时伙房用餐。车后座堆放着文件袋和卷尺,后备箱里常备着应急药品与矿泉水,保险杠上的划痕,随着车子在崎岖村道上的颠簸日渐增多。

村主任和村支书曾因救灾物资分发的事情闹过别扭,两人见面时就像陌生人一样,互不理睬。有一天,张常兴特意把车停在村委会对面的老槐树旁,他指着那截被洪水冲断的老树桩,语重心长地说:“张书记,您看这树,根连着根才能扛住洪水。咱们为村里办事,可不能总闹别扭、互相记仇呀。” 车辆经过颠簸路段时,他故意猛踩了一脚刹车,两人条件反射地互相扶了一把,原本尴尬的气氛一下子就消散了。后来,村支书真诚地说:“常兴书记,那天你说的话,我听进去了。”

村民心中的“服务点”

初春的南港村,山风裹着料峭寒意掠过新抽芽的梨树枝头。清晨,张常兴正在临时村委办公室整理表格,村民崔国栋搓着冻红的双手推门进来,怀里揣着张皱巴巴的手绘平面图,眉头拧成疙瘩:“张书记,我们谁都不会用绘图软件,这是按乡亲们的想法,画的京白梨种植园草图……”

接过图纸,张常兴瞥见图上歪歪扭扭标注的“水渠”“小路”字样,墨迹因反复修改有些晕染——这是村民们对灾后恢复生产的迫切期待。

“您先坐,咱一步步来。”张常兴将图纸铺在办公桌上,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绘图软件。他熟练地将手绘草图扫描导入,调整对比度让模糊的标注清晰可辨。随后根据地形常识和村民以往的种植习惯,快速勾勒出合理的灌溉渠走向。不到半个小时,一份精细的电子版图纸便呈现在屏幕上……

从那以后,张常兴的办公室成了“便民服务点”:帮老人操作智能手机联系子女,为村民讲解惠农补贴政策,帮种植户分析农产品销路、联系收购商……这张小小的办公桌,成了连接村民需求与外部资源的中转站。

京白梨成熟的季节,是张常兴最忙碌的时候。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城里的客户上山采摘。从前搞工程项目管理的他,如今摘梨、分拣、包装、押车样样行。货款到账那天,村会计拿着账本,脸上笑开了花:“集体账户存款总算突破10万元了!”

夕阳的余晖渐渐拉长了村委会门前那棵老树的影子。张常兴从口袋里掏出已经磨出毛边的笔记本,最新一页上工整地写着:

泄洪沟渠完工验收,35户村民自建房破土动工,集体经济增收……

远处新落成的房屋里,不时传来村民们爽朗的说笑声。张常兴不由得想起初到南港村时,村民们眼中那层挥之不去的迷茫。而今,当他们讨论着新房的布局、估算着京白梨的收成时,每个人的眼角眉梢都跃动着希望的光芒。

“脚下的泥土有多厚,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就有多深。”南港村于张常兴,早已不是地图上的一个小小点位,而是他用脚步一寸寸丈量过的热土,是村民递来的每一杯热茶,是重建工地上升起的每一缕晨光——这里,已然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