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本该是行李箱滚轮碾过校园石板路,宿舍桌台重新堆满书本的开学季,网络上却飘起了一股研究生退学的风向。
9月,本该是行李箱滚轮碾过校园石板路,宿舍桌台重新堆满书本的开学季,网络上却飘起了一股研究生退学的风向。
在“研究生退学”微博超话中,诸多学生诉说着科研的痛苦,甚至有人晒出了退学申请书。
图源:网络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硕博)主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
图源:微博
只不过,研究生退学的压力,并非一句轻飘飘的“放弃”就能概括。它意味着,备考时掏出去的真金白银、在台灯下熬过的无数深夜,看起来似乎付诸东流;甚至在退学以后,他们身上还会被刻上“半途退学”的标签。
但如果只把目光停留在表面的浪费,会很容易忽视了这些按下暂停键的年轻人,背后的挣扎与抉择。
01
“无奈退学”
退学前的研究生,精神状态已经非常疯狂,甚至岌岌可危了。
比如说,为了做文献综述,他们就必须从上百篇中筛标题、看摘要,好不容易挑出十几篇看起来有用的,点进去才发现要么是付费下载,要么是只有摘要没有全文······
图源:网络
再说组会这事,简直是大型演员请就位现场:
在实验室煎熬了大半个月,数据还是不理想,只能装聋作哑生怕导师责怪自己“无能”;师兄师姐汇报时专业术语乱飞,手底下疯狂记笔记,其实什么也没听懂······
不同于本科,研究生不仅要完成课程任务,还被要求有科研产出。为了达到目标,很多研究生就彷佛“前方吊着胡萝卜的驴”,永远被发刊发文章所绑架裹挟。
无法扛住科研压力会让人想放弃,而当初"为啥读研都没想明白"的后知后觉,也让不少人在迷茫中后悔,最终把退学提上了日程。
一项研究指出,很多硕士生的读研动机都来自于外部,有的是为了刷学历考公,有的是盲目跟风读研,还有的是为了逃避找工作、也有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总而言之,他们可能并没有过多思考过,为什么要读研。
图源:小红书
所以,当他们在科研压力与自我认知的矛盾中反复拉扯,发现自己或许真的不适合这条路后,不得不做出了退学的决定。
图源:知乎
要是以为扛过科研压力、熬过自我怀疑就够了,那可就错了。不健康的师生关系,也容易让研究生两眼一闭,咬咬牙决定退学——这研,实在是读不下去了。
因为导师直接关系着毕业进度,甚至影响日常读研的心情。可现实里,有些导师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感觉只有退学了,才能得到解脱。比如说前两年,一篇在知网爆火的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就揭示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失衡:
在案例中,A 同学因未提前联系导师,首次见面就遭到了劈头盖脸的批评;该导师还忽视学生的研究兴趣,要求论文选题必须按她的想法来,甚至让 A 同学写下“12 月 31 号前交不出初稿就自动退回系里”的保证书。
这些粗暴且不近人情的沟通方式,可能会让学生越想越委屈,越熬越崩溃,到最后连翻开专业书的力气都没有,满脑子只剩“不想读了”。
图源:微博@凤凰网
更让一些研究生心寒的是,有些导师不仅把学生当成科研牛马,更当成了私人劳动力。学生本该泡在实验室查文献、做实验的时间,却要用来帮导师买早餐、取快递、整理杂物·····
这些与学术无关的消耗、被侵犯的权益,一点点磨掉研究生对科研的热情,也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源:微博
不健康的导师固然令人难受,但越来越低的读研性价比,更令人心寒。
随着曾经的学历红利逐渐消退,就业预期落空、学历错配等问题,他们开始质疑读研的意义。有知乎网友算了这一样的一笔账:
图源:知乎
尽管这是这位网友的个人经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描述中窥见很多研究生的心路。
特别是有些人读研基本处于“脱产”阶段,只能依靠学校补贴与家中的赞助。读研毕业后,同时期本科毕业的同学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工作经验,而自己还需要重新在职场中摸索。
很多学生读研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但毕业后却发现所学和工作所需错配,比如有些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比想象中还要难,甚至出现学历倒挂:一些岗位宁愿要本科生,研究生反而没优势。更重要的是,传统“本科-硕士-就业”的线性路径被打破,很多新业态对学历的依赖已经没有那么高了。
图源:微博@小黑夜之睛
于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一些研究生经过反复的纠结和煎熬,最终狠狠心下了一个看起来很冒险的决定——递交退学申请书,放弃研究生学历,主动退学。
02
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当研究生按下“退学键”,并非意味着人生就此断档,反而可能是摆脱困境、重新寻找方向的开始。退学找工作从不是绝路,反而可能是转机。
前文的研究指出,其实不少退学的年轻人,并没有因为离开校园就盲目焦虑,他们往往会先跳出学术思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基础寻找新的职业道路。
图源:知乎@试图把我激怒
知乎网友 @试图把我激怒的分享,就复刻了很多人“退学求职”的经历:尽管博主研三退学,但读研期间的项目经历,和自身所掌握的技术,反而成为了领域求职的优势。
就算暂时技能不足,通过自学补短板、针对性找岗位,照样能打开新赛道。归根结底,职场拼的从来不是是否有硕士学历,而是“你有什么技能”、“能解决什么问题”。
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在研究生退学后,看看世界,出国留学深造自己喜欢的专业。小红书有一位博主,就将自己的这段经历视作“全勤人生里的gap year”。这种主动选择的忙碌,或许比硬撑着读不喜欢的研更有意义 :
图源:小红书@来丫
“大人们总是害怕孩子松懈自我放纵,可是当孩子知道自己在践行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前途和爱好努力时,是可以实现自驱的。这一年里,也有忙碌的时候,考试、投递申请、面试、实习······但我真的没有觉得累,当我沉浸在其中时,我只想思考如何做到,而不是抱怨。”
还有的人退学以后,并没有马上投入找工作的进程,而是开始找寻一种新的慢生活。
抖音博主 @史昕1993就是这样——退学之前,他为了满足父母和社会“读个研究生才体面”的期待,硬着头皮考进名校,可每天面对学术文献时,心里只剩抵触。
退学之后,他干脆搬到了皖南的小山村,从零开始学做皮匠。如今,靠自己细腻的手艺,他也拥有了安身立命的能力,和平静自洽的生活。
图源:抖音@史昕1993
这三种选择,本质都是年轻人在挣脱 “学历绑架”。读研是选择,退学调整也是选择。没人会把放弃读研当儿戏,对每一个人来说,退学都是煎熬的。
但人生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剧本,不是只有从本科读到硕士再到博士才叫正确,也不是坚持读完就一定比及时止损更值得称赞。
说不定,退学就是一个新生活的转机、一次打开人生新可能的契机。
03
漫漫人生
当然,也不是研究生读不下去了、不想读了,就要轻易选择退学。还是有很多人,继续走在读研这条路上。
因为读研本身,本来也是一份有价值的选择:它能为热爱学术的人提供深耕的土壤,为想提升专业能力的人搭建成长的阶梯,更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推动进步的科研力量。
图源:知乎@大科学家·羊止
我们关注“研究生退学”,不是要否定读研的意义,更不是鼓励大家轻易放弃学业,而是想让更多人看见:那些选择退学的年轻人并非逃兵。
他们中很多人只是在发现学术不适合自己后,勇敢地选择及时止损。正如有脱口秀演员的调侃一样:“学历只是一个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证明。”
图源:小红书
退学不等于失败,大家也无需被社会或父母的规训困住自己。在过去的认知里,长辈们往往会将学历视作就业的门槛、阶层跃迁的门票。但Z世代却想得更加通透,拒绝被一纸文凭所桎梏。
像有网友在研究生退学后,分享了自己说服爸爸的过程,她的爸爸原本觉得,退学很不划算,甚至还有对女儿婚恋问题的焦虑,博主却通过和爸爸的深入沟通,让爸爸知道自己的想法:
与其被学历绑架、受长达8个月的罪,不如看开,其实很多痛苦都是价值观带来的,真正的生活不会被考不上大学、退学等影响。
图源:小红书@月下听风
更重要的是,当下读研的成本实在是有点让人肉疼了。今年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很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都变更为了3年。
根据软科的调查,近年来各高校的专硕学费都呈上涨趋势,比如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费涨幅达50%、法律专业达80%、翻译专业更是达到了180%。
这其实也在提醒我们:读研不该是随波逐流的选择,更不该是被社会规训推着走的结果。毕竟,真正有价值的读研,从来不是拿到一张文凭,而是清楚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图源:微博@第一财经日报
说到底,人生从不是单选题,学历也从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敢及时止损、敢另辟蹊径、敢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份主动掌控人生的勇气,比任何标签都更有力量。
关键在于,你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多元价值评价体系,而不是困于传统的社会规训之中。毕竟,能定义你人生的,从来不是有没有读完研,而是你有没有朝着想要的方向,大步流星地往前走。
参考资料:
1.十点人物志:研究生“退学潮”:艰难上岸后,他们决定退学
2.谷雨实验室:终于考研上岸,但我决定退学|谷雨
3.软科:研究生学费,暴涨180%!
4.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5.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
来源:新东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