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祁阳好榜样!同为千年古县,为何祁阳人比常宁人更善于读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22:53 1

摘要:南方的夏天,说热不热,说闷是真闷。湖南这块天又潮又重的坝子里,常宁和祁阳,一个搭在河东岸,一个落在河西头,两个小城像一对结了疙瘩的邻里。不拆不散,却总是暗自较劲。

常宁与祁阳:同饮一江水,为何天各一方?

南方的夏天,说热不热,说闷是真闷。湖南这块天又潮又重的坝子里,常宁和祁阳,一个搭在河东岸,一个落在河西头,两个小城像一对结了疙瘩的邻里。不拆不散,却总是暗自较劲。

有意思——都是湘江边上的地头,却像隔着条时间长河。有人说,祁阳爱出状元,书香门第像集市里挑菜,总能拣出好的。常宁这边呢?也不是没才气,出官的少就是少,老百姓说着江西腔,时不时还要叹一句命薄。你说命、还是运?没人讲得清。

老常宁,名头早,唐朝时就改叫这个名字。解放前还叫新宁,换上一道敕令,就多了个“常”字。可不少人到今天想起老家,还唤一声“宁乡”或者“新宁”,像裤脚里藏着泥,总带点旧日子的痕迹。祁阳人就不同,折腾着就跳来跳去,零陵、永州,几百年分分合合。说是属永州的,其实骨子里很多人想念的是当年大祁阳的风给的阔气。

也难怪,广东那边喜欢说祖籍福建人多,祁阳和常宁倒像两只江西口音的大碗,外人进来好奇,一聊天才发现,祁阳人说的湘语夹点软腔,常宁这头咬字重,赣音一出就是祖宗味。彼此隔着一条湘江,话都得翻译才能对上。所以你让我说,虽然算是邻居,掰起手指头,真正在一个堂屋喝茶的还不多。

人口倒是旗鼓相当,八十万里头鸡犬相闻,谁家孩子考试考得好,第二天隔壁巷子都能知道。经济也差不多,表面看谁也不服谁。可说到出人才,打小就有人叹气:“读书还是祁阳强。”这话谁让祁阳人听着都舒服,常宁人却咬牙,心里拧着劲儿不服。

这其实不怪谁。常宁的老人们有时候茶余饭后会说:“我们这只出过一个巡抚,唐训方。他老人家修了培元塔,求的是文运昌盛。祁阳那边,才怪,出了俩总督,名字里还都有个‘陈’字。没别的,也是为祁阳学子修文昌塔。”两地老爷子修塔的心思都一样:想让这地方多出几个读书的苗子。

闲话讲多了,有些外地人总以为常宁和祁阳就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其实,差着一层雾气。常宁学子进士好不容易上榜一俩,祁阳百忙之中却能来个十几二十个,好年代甚至成了祁阳人过年的谈资。到高考,差距更明摆着。2024年,祁阳一中600分以上的学生能堆出一个足球队;常宁一中那头,600分的孩子,在公示名单上找着都要眨眼几次。

你问得仔细点,为什么祁阳人更会读书?有人说这是山水灵气,也有人实在,干脆讲:“穷。”当年零陵地少人多,若没点拼劲,哪轮得到自家孩子上桌吃饭?状元们多半出在穷山僻壤——这话搁哪都能找到佐证。祁阳有个万卷书岩,来来往往的文人骚客往石头上一坐,能一屁股坐出几百年书香气。还有文昌塔、碑林,从小耳濡目染,孩子在山下玩泥巴,也知道书法曲里拐弯有点力道。

但我觉着,更有趣的,其实在性子里。祁阳人有点犟,穷也不服软。当官的祁阳子,走到外头吃点亏,回家也只字不提,只一个劲向前。旧日子里,常宁没几个进士,祁阳那头却人才济济。有时候,拼的还真不是外头条件,反倒像是谁家灶台火烧得更旺。

常宁也不是一点底气没有。书香也讲传承,人都说“塔能改风气”。可塔修了,读书的人要真苦得下来,才能耐得住清贫,考得出个名堂。常宁有过年景好时,也有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只不过是稀稀拉拉,叫得响的年份隔着十几年才来一个。

于是成了两地人长年积压在心头的疙瘩——湘江东岸和西岸,谁更能读,谁出的人物多?谁家的牛更有劲?大祁阳的梦、常宁的愁,就像码头上的南风,时紧时松,吹得人心里痒痒。

不过说到底,谁家不盼孩子出息?修塔、烧香、吃苦、读书,不就全是为了孩子安稳点、争口气?常宁少年的书声,和祁阳少年的书声,从两岸飘出来时,其实听着都差不多。只是这天光,有时候照在祁阳的院墙上,有时候又落到常宁的青石板上。

谁也不服谁,说到底,全是盼头。但要是哪天,湘江边上能少点彼此比较的戾气,多一些同饮一江水的宽容,那才真的是风老水长,好过年了。

你说,下一届高考,是常宁追上,还是祁阳继续领跑?这事儿谁也不敢打包票。我只知道,这两个千年小城的孩子,窗下挑灯夜读的时候,心里呀,应该都一样有一粒星星在跳动。

来源:远见卓识星球H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