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长期失眠,然而面对市场上眼花缭乱的助眠药物,不知道该怎么选?今天给大家介绍精神科常用的4种安眠药:
很多人长期失眠,然而面对市场上眼花缭乱的助眠药物,不知道该怎么选?今天给大家介绍精神科常用的4种安眠药:
一、谨慎使用的安眠药
这两款多属于 “苯二氮䓬类” 或作用机制较复杂的药物,虽然助眠效果强,但副作用和依赖风险高,目前精神科已很少作为 “首选”,仅在特殊情况(如合并焦虑、其他药无效)下短期用。
1. 阿普唑仑:别把 “抗焦虑药” 当 “安眠药”
【为什么谨慎用】:它本质是 “抗焦虑药”,虽有镇静助眠作用,但依赖风险极高 ——
通常连续用 2 周以上,就可能出现生理依赖,停药后会反弹失眠、心慌、手抖,甚至抽搐;次日残留效应明显,很多人会觉得 “白天没精神、反应慢”,长期用还可能影响记忆力。
本文图文部分来自网络,供读者分享学习
2. 氯硝西泮:作用强但 “劲太大”,老年人群尤其慎选
【为什么谨慎用】:它的镇静作用比阿普唑仑更强,作用时间长达 12-24 小时,很容易导致 “次日嗜睡、走路不稳”。
对老年患者来说,可能增加跌倒风险;依赖风险也高,长期用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比如记不住事、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情绪淡漠。
【特殊情况】:仅在 “失眠合并癫痫、严重躁动” 时,医生才会小剂量短期用,且会密切监测副作用,一旦症状缓解就会逐步停药。
二、推荐的安眠药
这两款安眠药属于 “非苯二氮䓬类”,也是目前精神科医生首选的助眠药,特点是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依赖风险低”,适合短期改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
【为什么推荐】:相比老款安眠药,它的依赖风险较低,只要按医嘱短期用(一般 1-2 周),很少出现严重戒断反应;对白天认知影响小,多数人次日不会有明显 “昏沉感”。
【注意】:部分人服药后会有 “口干、口苦” 的感觉,少数人可能出现轻微头晕,避免服药后开车或操作机器;它是国家管制精神药品,有成瘾性,必须凭处方使用,不能自行加量。
2. 唑吡坦:
【为什么推荐】:对神经递质的作用更 “专一”,只针对助眠相关受体,因此副作用少,很少影响记忆力或白天状态;医生常建议 “按需服用”(比如预计会失眠时才吃),减少长期用药的依赖风险。
【注意】:不适合长期连续服用(超过 4 周需医生评估);少数人可能出现 “顺行性遗忘”(服药后到入睡的记忆空白),建议吃完药就躺下,别再做其他事(如打电话、吃东西)。
吃安眠药,记住 3 个 “不”
1、不自行加量 / 换药:觉得 “吃 1 片没效果” 就加量,或听别人说 “某药好用” 就换药,会直接增加依赖和副作用风险,必须遵医嘱调整。
2、不长期连续吃:多数安眠药建议 “短期用”(1-4 周),长期失眠需找根源(如焦虑、抑郁、作息紊乱),配合认知行为治疗,而非靠药 “硬睡”。
3、不与酒精同服:酒精会增强安眠药的镇静作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昏迷,严重时危及生命,这是绝对的禁忌。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的体质、病情不同,调理方案也会有差异,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要盲目跟风用药或尝试偏方。
我是李红艳,精神科工作10多年,我始终秉承“中西双结合,身心两手抓”的综合干预理念,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知识分享,做到正规干预,尽早摆脱疾病困扰!
来源:北京精神科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