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圈“造神”崩塌,名师“塌房”背后的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9:53 1

摘要:在这个 “吃瓜” 成为日常娱乐的时代,考研圈也未能幸免,一场接一场的 “塌房大戏” 让人大跌眼镜。先是何凯文被爆考研英语成绩造假,曾经信誓旦旦晒出的 89 分,在同行的质疑下,最终承认实际只有 71 分,堪称现实版的 “大型打脸现场”。

在这个 “吃瓜” 成为日常娱乐的时代,考研圈也未能幸免,一场接一场的 “塌房大戏” 让人大跌眼镜。先是何凯文被爆考研英语成绩造假,曾经信誓旦旦晒出的 89 分,在同行的质疑下,最终承认实际只有 71 分,堪称现实版的 “大型打脸现场”。

本以为这场闹剧已经足够精彩,没想到田静老师又迅速接棒。她在参加考研英语考试后,却以 “未答题仅看题” 为由拒绝公布成绩,这一说法实在难以服众。毕竟,大家普遍认为,只要进了考场,就应该有成绩,哪怕是零分,也是一个结果。考研数学名师汤家凤就对此事相当愤慨,连发多条视频强调 “0 分也是成绩” ,直言作为教育工作者,诚信是最基本的底线。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面对教育背景的质疑,田静还悄悄删除了社交平台上 “北京外国语大学” 的毕业院校信息,这一番操作,难免不让人怀疑她 “做贼心虚”。

这些曾经在考研学子心中 “封神” 的名师,如今纷纷走下神坛,让众多考生直呼 “再也不相信所谓的名师了”。这一桩桩塌房事件,不禁让人好奇,考研名师的人设,到底是真实实力的体现,还是精心包装的营销手段?

先来说说何凯文,作为考研英语辅导界曾经的 “顶流”,他的 “每日一句” 在考研学子中广为流传,“长难句王者”“考研预测帝” 等头衔更是让他收获了大批粉丝 ,社交平台上的粉丝数量超千万。在今年 2 月 25 日考研成绩公布后,面对英语一难度颇高,众多考生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何凯文高调晒出自己 89 分的高分成绩,并配上查分截图及视频。他所在的文都机构更是借此大肆宣传,暗示其 “全国最高分” 身份,在社交媒体上疯狂拉踩其他机构教师,一时间风光无限。

然而,好景不长。考了 77 分的周思成第一个站出来质疑,他指出何凯文的查分视频存在剪辑拼接痕迹,成绩截图涉嫌 P 图,甚至喊话让何凯文直播查分自证,还表示若何凯文成绩属实,愿公开道歉并赔偿。这一质疑瞬间引发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开始审视何凯文的成绩。面对质疑,何凯文的操作却十分迷惑,他先是删除自证视频,清空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内容,将账号设为私密,试图躲避舆论的压力。但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3 月 8 日,何凯文最终发文承认造假,称实际分数只有 71 分,造假是为了 “维持教学可信度”,并宣布即日起退出考研圈 。曾经的 “考研名师”,就这样以一种狼狈的姿态跌落神坛。

田静这边,她同样有着亮眼的履历包装,社交平台显示她拥有 19 年英语教学经验,是启航教育考研英语讲师,还曾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学培训师、优秀教师,2022 年出版《田静讲真题》书课包并成为微博最具影响力教育大 V 。2024 年年底,田静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 “英语一”,考试结束后,她在考场外发布视频,评价这届考研英语 “略微难”。本以为她也会像其他老师一样,在成绩公布后大方晒分,可当被问及分数时,她却表示自己 “没有成绩”,理由是进考场只是去看题、背题,并未答题。

这一说法实在难以让人信服,考研数学名师汤家凤第一个站出来发声,连发多条视频强调 “0 分也是成绩”,直言作为教育工作者,诚信是最基本的底线,这不是单纯的分数问题,而是关乎教育者的诚信和对年轻人的示范作用。随着事件的发酵,网友们开始对田静的教育背景产生质疑,果不其然,田静悄悄删除了社交平台上 “北京外国语大学” 的毕业院校信息,这一举动更是坐实了大家的猜测,让她陷入了更大的舆论漩涡 。

在考研培训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造一个吸睛的人设,就像是为自己披上了一层 “黄金甲”,能迅速吸引考生的目光。于是,一些考研名师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了 “虚假人设” 的打造之路 。

吹嘘学历是他们常用的手段之一。在这个学历至上的时代,名校学历就像是一块金字招牌,能为他们的教学能力背书。何凯文就曾深陷学历造假的风波,被前同事质疑不是博士却声称自己是博士,没参加过阅卷却宣称自己是阅卷组组长 。尽管他回应称是 “公司行为”,但这一番操作还是让他的信誉大打折扣。

夸大考试成绩也是惯用伎俩。何凯文晒出的 89 分考研英语成绩,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考研圈炸开了锅。在众多考生被英语一的难度折磨得苦不堪言时,他的高分显得格外耀眼。这不仅让他收获了考生的崇拜,也让他所在的机构借此大肆宣传,狠狠赚了一波热度和流量 。而田静,在参加考研英语考试后拒绝公布成绩,这种反常的行为也引发了大众对她英语水平的质疑。

包装教学成果更是不在话下。一些名师会声称自己带出了多少高分学员,押中了多少考试题目 ,这些看似辉煌的教学成果,就像是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诱饵,吸引着考生们纷纷上钩。他们利用考生的考研焦虑心理,精准投放这些 “成功案例”,让考生们误以为只要跟着他们学习,就能轻松上岸 。而考生们在选择考研机构和老师时,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和判断能力,很容易被这些虚假的宣传所迷惑 。再加上很多考生都有从众心理,看到别人选择了某个名师,自己也会跟风选择,这就使得虚假人设的名师们有了更大的市场。

在考研培训行业,“造神” 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资本的逐利性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考研市场的不断扩大,资本纷纷涌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方将目光瞄准了 “名师” 这一吸金利器 。他们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对一些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营销,将其打造成考研界的 “明星” 。这些所谓的 “名师”,就像是资本手中的摇钱树,他们的每一次宣传、每一次课程售卖,都能为资本方带来丰厚的回报 。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让考研机构陷入了 “造神” 的怪圈 。为了吸引更多的考生报名,各机构绞尽脑汁,推出各种噱头。而 “名师” 就是他们最有力的宣传工具 。一个有着光鲜履历、高考试成绩和出色教学成果的名师,无疑能让机构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在这种情况下,机构往往会对名师进行过度包装,甚至不惜夸大其词,制造虚假宣传 。何凯文所在的文都机构,在他晒出高分成绩后,大肆宣扬他的 “全国最高分” 身份,就是为了利用这一噱头吸引更多考生,提升机构的知名度和招生量 。

考生的焦虑心理,也成为了 “造神” 现象的温床 。考研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大,每年都有大量考生落榜 。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帮助他们成功上岸的方法,而名师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给了他们希望 。他们希望通过跟随名师学习,能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考试成绩,实现自己的考研梦想 。机构正是抓住了考生的这种心理,将名师的作用无限放大,让考生们相信,只要跟着名师学习,就一定能够上岸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考生们往往会盲目跟风,选择那些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的名师,而忽略了对老师真实教学水平的考察 。

这些 “名师” 的塌房,受伤最深的无疑是那些满怀信任的考生。

经济上,考生们往往花费不菲报名参加这些名师的课程,满心期待能在他们的指导下成功上岸 。以一些知名考研培训机构的课程为例,单科全程班的价格动辄数千元,全科课程更是价格不菲。何凯文的考研英语课程,一套包含基础、强化、冲刺等阶段的全程班,价格可能高达 5000 元以上 。田静的《田静讲真题》书课包,售价也在数千元。考生们省吃俭用,只为能获得名师的指导,可当这些名师人设崩塌,他们的钱也打了水漂,换来的可能只是一堆华而不实的资料和毫无价值的课程 。

时间成本更是无法估量。考研备考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考生们往往要花费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跟着名师的节奏,学习所谓的 “高效方法”,却没想到这些方法可能并不适用,甚至是错误的 。等发现名师的问题时,时间已经悄然流逝,他们可能已经错过了调整学习方法、更换老师的最佳时机 。有的考生从大三下学期就开始跟着何凯文学习英语,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背诵他总结的单词、分析他讲解的长难句 。结果在临近考试时,他却被爆出成绩造假,这让考生们陷入了迷茫和焦虑,之前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仿佛都付诸东流 。

学习方法的误导也让考生们走了不少弯路 。为了吸引学生,一些名师会宣扬一些看似高效的学习方法,如 “一周搞定考研英语单词”“三天掌握考研数学解题技巧” 。这些方法听起来很诱人,但实际上却违背了学习的规律 。一些学生盲目跟从,只注重技巧,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 。等到考试时,才发现自己漏洞百出,根本无法应对考试的变化 。比如,有的名师推荐的英语作文模板,在考场上可能因为过于模板化而得不到高分 。

最让考生难以承受的,是信心的打击 。在备考过程中,名师就像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动力 。可当这个支柱轰然倒塌,考生们的信念也会随之崩塌 。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一些考生在得知何凯文成绩造假后,情绪低落,陷入了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对考研也失去了信心 。这种心理上的创伤,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考试状态,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

考研教培行业的乱象,远不止名师塌房这一桩。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等问题早已屡见不鲜 。一些机构打着 “内部资源”“私密人脉” 的旗号,承诺考生 “保过”“保分” ,收取高额费用,却无法兑现承诺 。据媒体报道,一些考研 “保分班”“保过班”,收费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声称考不过就退费 。可当考生真的没通过考试要求退费时,却遭遇各种推诿和刁难,要么设置重重退费门槛,要么直接失联,让考生的钱打了水漂 。

在招生过程中,一些机构还会夸大其词,误导考生 。比如,宣传自己的师资力量雄厚,有多位名校毕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 。可实际上,这些老师可能只是兼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还有的机构会吹嘘自己的押题命中率有多高,让考生误以为跟着他们学习就能轻松上岸 。而在教学质量方面,很多机构为了节约成本,采用 “流水线式” 教学 。他们使用统一的教材和课件,不管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如何,都进行千篇一律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而在监管方面,目前考研教培行业还存在明显的缺失 。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对考研教培机构的监管上,存在职责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这就导致一些不良机构有机可乘,肆意妄为 。在对考研教培机构的资质审核上,就存在漏洞 。一些没有办学资质的机构,通过各种手段规避监管,堂而皇之地开展培训业务 。这些机构在教学场地、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往往无法达到标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在对机构宣传内容的监管上,也存在滞后性 。对于一些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等到考生发现问题,想要维权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

面对这些乱象,监管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要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健全联合监管机制 。教育部门负责对机构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进行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则对机构的经营行为、宣传内容等进行监督 。要加强对机构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 。定期对机构的教学场地、师资资质、教学内容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对于违规行为严重的机构,要依法予以取缔 。还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建立投诉举报渠道,让考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反映 。同时,加强对考生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 。

面对考研名师塌房事件频发的现状,考生们必须要回归理性,拒绝盲目 “迷信” 名师 。在选择考研培训时,不能仅仅因为一个老师名气大、宣传多就盲目跟风报名 。要知道,考研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努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

在选择考研机构和老师时,考生们一定要学会擦亮眼睛,仔细甄别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老师的真实教学水平,比如查看老师的学术背景、教学成果,听听其他考生对老师的评价 。也可以先试听老师的课程,看看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否适合自己,教学内容是否有深度、有价值 。不要被机构的虚假宣传所迷惑,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

考生们也要注重自身学习方法的培养 。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都不同,适合别人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 。要在备考过程中不断探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 。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多做练习,多总结经验 。

考研是一场需要靠自己努力和坚持的战斗,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来源:郭青松老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