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的北京,汇聚了世界的目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一场外交舆论风暴却悄然掀起——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通过其个人社交账号发表的一篇贴文,竟让某些西方舆论阵地慌了神。
9月的北京,汇聚了世界的目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一场外交舆论风暴却悄然掀起——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通过其个人社交账号发表的一篇贴文,竟让某些西方舆论阵地慌了神。
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能引发如此剧烈的国际回响?
普拉博沃总统明确肯定了中国为全球安全治理所作出的努力,并表达了进一步深化两国互利合作的意愿。言辞平和务实,却瞬间被西方媒体机器裹挟进舆论漩涡,遭遇放大、扭曲和标签化解读。不得不说,在国际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某些力量对南方国家自主发声的“过敏反应”,已越发耐人寻味。
这绝非普通的外交辞令。选择在中国主场、于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间点,以社交媒体这种极具现代政治特色的传播方式发声,印尼领导人作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姿态。它映照出全球力量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嬗变,也折射出西方长期垄断叙事权时代的裂痕。
读懂这一信号,需跳出非黑即白的对抗思维。真正敏锐的观察者应当意识到: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沉默大多数”的集体觉醒。
首先,这是一次对国际事务判断主体的“认知主权”宣告。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打实的行动——譬如推动沙特与伊朗历史性和解、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始终坚持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方式——重新定义了何为“负责任大国”。
而印尼作为东盟重要国家,此番表态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基于自身利益与独立判断做出的战略认知。它代表的是更多国家不愿再被预设阵营、拒绝被代言的态度。
其次,印尼正向世界演示何为“战略自主”。作为地区大国,印尼历来奉行“自由积极”的独立外交政策,拒绝选边站队。
普拉博沃此次发声,既延续了该国外交传统,也清晰传递出希望与中国拓展合作的意愿。从数字经济到绿色发展,从基建协同到南海行为准则协商,两国共同利益的蛋糕正在做大——这不是谁拉拢谁的问题,而是国家利益驱动下的必然选择。
最值得品味的是,这篇贴文无形中拆穿了某些西方主流叙事的双标套路。当一些国家仍在乐此不疲地兜售“中国威胁”的陈旧剧本时,发展中国家看到的却是高铁飞驰、绿电点亮黑夜、数字经济的普惠机遇——是中国所提供的那些不附带干涉内政条款的国际公共产品。
普拉博沃的发言,不过是用外交语言说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西方那套“强买强卖”的价值观推销,正在日益失效。
国际舆论的过度反应恰恰暴露出某些势力的焦虑——他们难以接受一个多元发声、自主选择的世界正在成型。他们热衷于给每一项中外合作扣上“债务陷阱”的帽子,给每一位对华友好的领导人贴上“被影响”的标签,却从不反省:为什么昔日自以为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今天正悄然流失?
也许答案并不复杂:世界已经厌倦了傲慢与双标,厌倦了某些国家一边大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边将国际规则私器化;厌倦了某些舆论一边炒作他国“渗透威胁”,一边肆无忌惮干涉别国内政。今天的世界,需要的不是制造对抗的排他性俱乐部,而是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合作网络。
普拉博沃的贴文之所以引发轰动,正是因为它传递出一种务实而清醒的全球安全观:没有一个国家能成安全孤岛,也没有一种稳定可以建立在遏制他国的基础上。真正的持久安全,只能源于共同发展、普遍繁荣和相互尊重。
这条看似轻巧的贴文,实则是一面镜子,照见国际社会的人心走向,也映现出时代变革的潮汐方向——合作才能共赢,多元才能稳定,平等才有未来。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西方某些人若还沉迷于“舆论战”的狂欢,不如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曾经沉默的国家,今天不再愿意沉默?
来源:科技伯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