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够8小时”就是好睡眠?医生:老年人这4个睡觉习惯别再坚持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18:5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张医生,我爸这几年总是说他晚上睡不着,但我看他每天晚上都睡得挺久的,起码有八小时吧。那这到底算不算睡眠不好呢?”

在某个二甲医院的候诊室里,一个40多岁的中年女性一边翻看挂号单一边低声问坐在旁边的主治医师。

她看起来很焦虑,眉头皱得紧,头发略显凌乱,似乎刚送完孩子去上学,衣服也穿得有点仓促,但从包包的品牌来看,她经济状况还不错。

说完这句话,她瞥了一眼手机,看了一眼时间,又像是想到什么,继续加了一句,“他总说自己做梦,觉得睡得不踏实,还总赖在床上不起来。”

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觉得,只要每天睡够八小时,就是好睡眠了。

但实际上,关于老年人的睡眠问题,从来都不能只看时间长度。

那些看上去“坚持得很好”的睡眠习惯,有时候恰恰是影响睡眠质量的根源。

而大多数人不太会去关注的是,这些所谓“良好习惯”,在某些隐藏维度上,其实和睡眠质量毫不沾边。

人老了之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结构性的调整。

褪黑素的分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变慢,血液循环也没以前那么快,代谢率下降。

这些变化单独来看没什么,但一旦累加,就会在晚上体现出一种很难忽视的状态:入睡慢、醒得早、容易被微小声响打扰,睡眠变浅。

老年人会误以为这些都是“正常老化”,但医学上的解释远比这复杂。

比如,2021年发表在《Nature Aging》上的一项研究提到,65岁以上人群的深度睡眠时间减少了接近45%,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累,而是大脑中负责“进入深度睡眠”的区域活动能力减弱了。

这就导致他们即使睡够时间,依然可能没有真正“休息好”。

而多数人从未意识到,睡眠质量和“午饭时间吃什么”关系极大。

肠道菌群会在餐后大概6小时达到活跃峰值,期间会分泌多种影响脑部状态的神经递质,比如GABA和5-羟色胺。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而言,长期摄入高油脂、高蛋白午餐,会推迟这些物质的代谢周期,让晚上9点-11点之间的入睡窗口变窄。

也就是说,中午吃得不当,会让晚上入睡的“最佳通道”错过。睡得再久,也只是浅层游走,缺乏恢复力。

再说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影响因子——卧室内的氧浓度。

老年人肺活量下降,每分钟换气量不如年轻人,如果房间内门窗紧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过快,哪怕外部噪音控制得很好、光线也暗下来,身体依旧会处于低氧刺激状态。

脑部的血氧供应不足,就会频繁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夜间反复醒来。

2022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的一项监测数据发现,在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000ppm的房间内,65岁以上人群的夜间觉醒次数比通风良好的房间高出3.4倍。

这种数据说明了一个问题:睡眠环境的空气质量对老年人至关重要,不通风是睡不好的直接诱因。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混淆:许多老年人喜欢“按时睡觉”,比如晚上9点就上床。

听上去是健康习惯,但人的褪黑素分泌曲线是动态变化的,早早上床如果生物钟并未同步,很可能导致翻来覆去、心理焦虑、睡意反而更差。

睡不着还强行躺在床上,会让大脑逐步形成“床=清醒”的错误条件反射。

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所谓的“条件性失眠”。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神经行为实验指出,晚于自然入睡时间1小时入床的人群,睡眠启动困难的比例高达61%。

也就是说,强行维持“早睡”习惯,反倒可能是睡不好的根源。

更让人意外的是,长期戴着智能手环、手机记录睡眠的行为,对老年人睡眠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类设备的监测算法普遍建立在年轻人群体的心率、呼吸频率模型上,本身就对老年人不太准确;另一方面,这种习惯容易引发“睡眠焦虑”。

一些老年人会每天查看睡眠评分、纠结于每晚的入睡时间和醒来次数,结果反倒增加心理负担。

2020年《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的一项研究还特别点出,老年人群中过度依赖可穿戴设备,会出现所谓的“无症状焦虑型睡眠障碍”。

即主观上觉得睡得很差,但实际客观数据并无异常。

这个现象的关键在于“心理过度介入”,而不是生理上的真实问题。

此外,运动时间对睡眠的影响比很多人想象得还要大。

老年人通常会在早晨散步、晚上饭后再动一动身体,但很多研究早就指出,夜间运动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

尤其是临睡前2小时内的剧烈活动,会让体温上升、心率加快、肌肉张力增加。

这些变化需要3-4小时才能恢复,而不少老年人偏偏在晚饭后动得太多。

加拿大的一项跟踪调查分析了3200位60岁以上人群,发现晚间运动者的入睡延迟时间平均多出27分钟,且深度睡眠比例降低8%。

这说明晚运动对于睡眠其实是个“慢性破坏者”。

也有不少人觉得睡前喝牛奶、泡脚能帮助入睡。

这些方法确实在一些情况下有一定效果,但如果长期依赖,容易形成“行为依赖性”,一旦中断反而入睡困难。

而且,老年人的胃排空速度变慢,喝完牛奶再去睡,往往会造成夜间胃胀、反酸、甚至起夜次数增加。

2023年国内一项关于老年睡眠的调研提到,睡前饮用200ml以上液体的老年人,夜间排尿频率高出常规组2倍,睡眠连续性受损明显。

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其实背后有大量的生理基础和科学解释,并非“听着好”就一定适合所有人。

有一个特别隐蔽却影响极深的点是,老年人晚上的灯光颜色和照明强度。

如果灯光偏冷白(色温超过5000K),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睡意被延迟。

而市场上大多数LED灯默认色温就在这个范围。

老人们习惯用“越亮越好”的灯,实际是在破坏自己晚上的睡眠节律。

研究表明,在低色温照明环境中,老年人入睡时间平均提前32分钟,且夜间觉醒次数减少23%。但很少有家庭会关注这个细节。

不少人还习惯睡前看手机、看电视,用这些方式“放松一下”。

但屏幕发出的蓝光同样对褪黑素有极强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屏幕距离眼睛30cm以内,哪怕亮度不高,对脑部的刺激也非常直接。

张冰倩.温针灸对老年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03-19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