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讽刺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可普通人还有出路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4 17:40 2

摘要:这对连襟,一个46岁,一个47岁,在半个月里相继倒下,生命就此定格死因同为呼吸心跳骤停死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我在山东枣庄两位猝死的外卖骑手的新闻下看到这句诗时,突然意识到杜甫的控诉从未远去。

这对连襟,一个46岁,一个47岁,在半个月里相继倒下,生命就此定格死因同为呼吸心跳骤停死亡。

他们留下的是每天11个多小时的工作记录,是请假就要被扣200元的制度枷锁,是永远买不起79元眉笔的遗憾,而据家人所述,两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在12小时以上,甚至春节都只休息了一天。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和时长,一个5年,一个3年,日复一日的燃烧,终归夺走了正值壮年的两条性命。

在资本构筑的精密牢笼里,算法就像无形的镣铐。

当系统将每单配送时间压缩到分钟级时,骑手们被迫闯红灯、逆行、超速,在车流中穿梭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被数字驱赶的"人形机器"。

平台财报里跃动的增长曲线,每一道弧度都浸透着底层劳动者的血汗。

这不是孤例——北京骑手猝死后手机还在自动接单,上海小哥在除夕夜送完第64单后倒地,这些被折叠在系统深处的生命,构成了现代文明最刺眼的暗斑。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预言的"自我剥削"正在成为现实。

当骑手们在暴雨中摔得浑身是泥还要准时送达,当他们在40度高温下中暑晕倒前还惦记着超时罚款,这种近乎自虐的"奋斗"背后,是精心设计的生存陷阱。

平台用全勤奖引诱,用罚款威胁,用算法逼迫,最终把人的生理极限压榨到临界点。

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场换成了现代街道,资本的鞭子变成了精准的数字化皮鞭。

更令人窒息的是,这种剥削被包裹着"多劳多得"的糖衣。

媒体渲染着月入过万的外卖神话,却对背后的代价避而不谈。

实际上,要挣到那个数字,需要每天工作18小时,跑出200公里,相当于每天完成一次马拉松。

而当骑手们拼尽全力时,等待他们的却是层层克扣:每单配送费从8元降到5元,保险费要从自己佣金里扣除,甚至连呼吸都要计算成本——有骑手算过,在电梯里多等30秒,就可能失去当天的奖金。

历史的吊诡在于,当我们自诩进入文明社会,剥削却以更隐蔽的方式重生。

十九世纪伦敦工厂童工的身影,变成了二十一世纪凌晨街头的外卖骑手;

卓别林《摩登时代》里被流水线异化的工人,如今是被算法支配的数字劳工。

富士康的"十三连跳"尚未走远,外卖行业的"猝死潮"又接踵而至。

资本总能找到新的宿主,而底层始终是被吸食的对象。

当某主播质问"为什么买不起79元的眉笔"时,他看不见外卖骑手要送38单才能凑够这个数目。

这不是简单的贫富差距,而是系统性绞杀——平台通过复杂的算法,将劳动者的收入精准控制在"饿不死也攒不下"的区间。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们永无止境地推着石头上山,稍有松懈就会被巨石碾压。

自诩文明社会,但我们却正在见证文明的悖论:

外卖柜的恒温系统能保护餐品不受风雨侵蚀,却没有人保护送餐员免于过劳猝死;

无人配送车在实验室里反复测试安全性,活生生的骑手却在马路上用血肉之躯验证算法的极限。

这种荒诞让人不由得想起《1984》中的警告:当剥削被美化成"福报",当压榨被包装成"奋斗",我们是否正在亲手打造一个更精致的囚笼?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但文明的尺度,终究要看我们如何对待那些在利益链条最末端挣扎的人。

当外卖骑手们的电瓶车穿梭在城市霓虹中,后箱里装的不仅是餐食,还有一个时代的良知拷问:用鲜血浇灌的进步,真的配称为文明吗?

不要再做沉默的看客了,否则屠刀挥到头顶的一瞬间,将再无还手之力。

听听鲁迅百年前的呐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当系统性的剥削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或许是时候对着这个精致的利维坦,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这吃人的筵席,该散了。"

来源:我就是老Feng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