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文化含量十足的词汇,常常与“保护”二字放在一起,透露出传统文化在发展延续中脆弱的一面。摘要:“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用真才实干推动‘针尖上的国粹’走向世界!”近日,在苏州高新区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同家乡干部群众分享参会经历和履
在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却成功突围市场、人才等多方面困境,“活”出了国际化、商业化、年轻化的潮流。
国际化——登上大雅之堂!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用真才实干推动‘针尖上的国粹’走向世界!”近日,在苏州高新区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同家乡干部群众分享参会经历和履职感受。
姚建萍和她的团队被誉为“国礼团队”,在她的绣馆,多件国礼复制品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中外交流的动人故事。
镇湖苏绣不只是作为国礼。多年来,姚惠芬、周海云、蔡梅英等众多刺绣工艺师纷纷出海,前往伦敦手工艺周、威尼斯双年展等重要交流平台进行展示,让苏绣文化名片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镇湖苏绣的国际化,是数代人拼搏而来的成绩。上世纪90年代,多位老一辈镇湖绣娘率先走出镇湖闯市场,从坐等订单变为创造订单,并热忱拜访苏州的工艺美术大师,寻求技艺提升。在多次拜访后,大师们终于被绣娘感动,来到镇湖传道、授业、解惑。正是这个时候,一批绣娘开始从刺绣谋生者蜕变为刺绣艺术家,并逐渐成长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据统计,目前,高新区在苏绣艺术领域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人;省市工艺美术大师50人,获高级职称者近百余人;90后刺绣从业者300余人,其中19人获评省、市、区各级文化人才;共有100余件苏绣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元首、收藏至国际博物馆。
与刺绣工艺师们并肩奋斗的,还有高新区各相关部门。
多年来,高新区注重加强品牌推广,连续成功举办15届刺绣文化艺术活动,与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战略合作打造“苏州造物”品牌,助力镇湖刺绣进一步蜚声国内外。
高新区还多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项目,邀请国外艺术家、设计师来到镇湖交流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开发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苏绣产品。
“不到镇湖,怎知锦绣如许?”这句话,已经成为刺绣艺术消费群体的主流心声。
商业化——不只做阳春白雪!
寻,镇湖的一座座刺绣艺术馆,是一个个苏绣交易平台。
品,镇湖的一座座刺绣艺术馆,是一个个艺术品的鉴赏平台。
思,镇湖的一座座刺绣艺术馆,是一个个现代化管理的文化艺术公司。
曾经的镇湖苏绣,只是绣娘们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逐渐商业化后,镇湖陆续兴起了数百家刺绣作坊,承接国内外的订单。进入新世纪,刺绣工艺师们面对创新乏力、版权侵权、同质竞争等行业问题,认识到前店后坊的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刺绣艺术的发展需求,纷纷尝试设立公司,进行融资,引入设计师、市场营销人员,并寻求与画家、摄影家、艺术院校的合作,面向市场进行原创。
在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的绣庄,原创的荷花系列作品讲述着生命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用心品读。
丝线怕潮、怕尘,所以业界通常用玻璃框来保护刺绣。梁雪芳的不少绣品却去除了玻璃,让人们得以无障碍欣赏。但是,这样的“0距离”接触,不怕损伤宝贵的苏绣艺术品寿命吗?
“不怕!”梁雪芳介绍,这是因为她为绣品添加了科技元素——纳米新材料。这种刺绣保护方法已经成功申请发明专利,既能起到防潮防尘的效果,也减少了玻璃的重量,便于携带,让艺术品的商业价值更高。
努力让镇湖苏绣既能上得艺术殿堂,又能闯荡海内外市场的,不只是绣娘。
多年来,《苏州高新区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办法》《苏州高新区促进苏绣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镇湖苏绣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苏绣十条”)等政策文件先后发布,从加强苏绣人才培养、打造苏绣品牌、促进苏绣产业发展和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近几年,高新区致力于搭建刺绣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推出“苏绣一点通”“苏绣E检通”,对刺绣行业合规经营进行精准风险提示,并发布全国首个刺绣数字云平台“云上苏绣小镇”。“一站式”苏绣版权保护交易服务平台链接“江苏省作品著作权登记系统”数据库,开展线上作品登记及线上安全交易,便利苏绣知识产权监督保护。
目前,高新区镇湖街道共有苏绣从业人员8400余名、注册经营主体380余家,年产值达15亿元。
年轻化——谁说苏绣不青春?
“欢迎大家来到镇湖,体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技艺!”在卢福英刺绣艺术馆,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卢福英,镇湖刺绣协会党支部书记、卢福英的学生张黎星经常接待国内外的学生,向他们进行苏绣艺术科普。
如果说科普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从看苏绣“热闹”进阶为看苏绣“门道”,那么对绣娘的技能培训则是为了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2011年,卢福英、张黎星创办了非营利性的苏州市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以往的苏绣技艺学习,大多是师徒口口相传,缺少理论性、系统性,并且常常局限于针法本身,缺少美学综合知识的传授。”张黎星介绍,作为全市唯一获许可开展刺绣培训的职业学校,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聘请苏州工艺美院等院校的老师,为绣娘们开始了艺术理论、绘画技巧提升、刺绣与色彩的运用、互联网营销等课程,还可以组织技能资格考试,让学员们取得相应的国家技能等级认定证书。
“镇湖绣娘也到大学招聘了!”10年前,曾有媒体在报道校园招聘时,突出讲这个新闻点。如今,镇湖的各个绣庄前往大学校园、人才市场招聘,在人才网发布需求信息,已经不是新鲜事。多年来,高新区各相关部门也加强与各高等院校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苏绣技艺。其中,与苏州工艺美院联合开设的“刺绣班”,已经为镇湖定向培养和输送数十名大学生绣娘。
新生代的加入,让镇湖苏绣产品开发日趋多元化,时尚苏绣、苏绣衍生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人群。
作为知名“绣郎”,张雪将新材料、新技术融入苏绣艺术,让这门传统工艺美术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有了创意表达。
镇湖首位“海归”绣娘陆晓琳将乱针绣融入当代艺术风格作品,以复杂的工艺、鲜明的色彩运用纹理,以及图案的精妙交织而闻名。
秉持着“让苏绣成为行走的非遗”这一理念,郁竹君创立偶郁Hiembroid苏绣华服品牌,将苏绣与“新中式”服饰相结合,让时装时尚而雅致。此外,郁竹君还与知名服装、彩妆、香氛等品牌跨界合作。郁竹君说:“我们与花西子合作的‘春夏秋冬’系列获得2023国际CMF设计奖,2024七夕苏绣礼盒一经上线,下单量即突破20万!”
近年来,镇湖先后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以镇湖为主体建设的苏绣小镇也获评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全省首个全国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苏州高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编辑:张露
编审:焦玲
监制:夏燕燕
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
来源:苏州高新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