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县(区)委书记谈节水》2025年“节水中国行”特别节目中,海淀区委书记张革介绍了海淀区如何通过“水务大脑”、再生水利用和全民参与模式,走出了一条“科技护水、智能制胜”的节水新路径,破解超大城市水资源短缺难题,为全国节水治理提供海淀
当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三十分之一的区域,以科技创新突破水资源桎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3月28日,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县(区)委书记谈节水》2025年“节水中国行”特别节目中,海淀区委书记张革介绍了海淀区如何通过“水务大脑”、再生水利用和全民参与模式,走出了一条“科技护水、智能制胜”的节水新路径,破解超大城市水资源短缺难题,为全国节水治理提供海淀经验。
节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但这并不意味着水资源充足。张革介绍说,海淀区全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北京全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三十分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水资源利用上下更大的功夫。”张革表示,“节水不是选择题,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9万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超四分之一。
在保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近3年来海淀区生产生活用水总量保持稳定,主要用水效率指标持续位居全市乃至全国前列。其中,万元GDP用水量为4.1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55立方米,这两项指标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海点点”:让节水理念深入人心
张革手持海淀区节水吉祥物“海点点”介绍,“海淀”二字蕴含六个点,设计“海点点”这个形象,就是要传递“节水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的理念,这个文化符号承载着海淀特色的节水文化内涵,号召每位市民为节水贡献力量。
精准调配每一滴水,打造水城相融的生态格局
“节水不能只是理念,还要靠科技来赋能。”张革重点介绍了海淀的“水务大脑”——海淀区运用算法与大模型,精准测算潜在节水空间,同时一旦发生用水异常,可以进行及时解决。
节目中,张革现场展示了由海淀高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微滤”水处理装置。“这个装置的核心部件采用了0.1微米的过滤孔径。”张革介绍道,“这个设备的过滤技术现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张革表示,节水的关键还是在用水观念的转变。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用水误区,海淀区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节水宣传。“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我们把节水的理念送进学校,送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节水的观念。”张革表示。
作为区域节水工作的重点领域,海淀区37所高校年用水量达2245万立方米,占服务业总用水量的18%,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据了解,海淀区节水型高校建成比例达到85%,各高校持续深挖节水潜力,通过供水管网监控,再生水利用、节水器具改造、节水宣传等措施,使标准人数的年人均用水量下降至38立方米,较定额标准降低24%。
节目中,介绍了海淀区在再生水利用方面交出的亮眼答卷:通过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每吨污水可以转化为0.9吨再生水。这些再生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河湖渠道,日均补水量达到42万立方米,使全区70%的河道重现水波荡漾的景象。
让创新成果走出海淀、服务全国
面向未来,张革表示要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节水体系,“作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海淀具备雄厚的技术基础。我们已将‘AI+水资源管理’列为重点应用场景,升级‘水务大脑’,进一步在技术上推动节水工作。也把我们最好的技术成果和企业推向全国,为全国人民服务。”
海淀的节水实践正在实现双重突破:一方面推动技术革新,一方面重塑用水文化。从“水务大脑”的智能算法到“海点点”的文化符号,从高校的科研创新到再生水的规模利用,海淀以科技创新为桨,以文化建设为帆,为超大城市水资源管理贡献了海淀智慧。
来源:海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