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氏判断血统,哪些陕北人可能有古老的游牧民族血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5:31 2

摘要: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长达几千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进入明代后,在军屯、民屯、“实边”等政策的作用下,汉人大量进入陕北,民族的融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汉化”的深度广度可能超过以往岁月。

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长达几千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进入明代后,在军屯、民屯、“实边”等政策的作用下,汉人大量进入陕北,民族的融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汉化”的深度广度可能超过以往岁月。

岁月如梭,时过境迁,古老的游牧民族像流进沙漠的河流,最后消失了。然而,他们留下了许多痕迹,而姓氏就是我们追溯游牧民族踪迹的“标志物”。下面我们分析几种“标志物”,猜摸其血统渊源。

匈奴骑兵画像

一、李、赵、王等“大姓”的先祖有可能是游牧民族。

在此,我们应该先排除从山西等地强行或自愿迁入陕北的汉人,因为在明代,有过多次政府性的强制移民,至于因谋生或逃难进入陕北的内地汉人,就无法计数了。

赐姓与改姓是少数民族“汉化”的重要途径。从秦到唐,赐姓与改姓频繁发生。例如,唐僖宗时,居住在今天榆林靖边北的酋长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进爵“夏国公”,赐姓“李”。当时被安置的党项羌族人有三十几万人,不过这些人是否都有资格姓李,还需考查。出生于米脂县(属于银州)的李自成是这个族群的后代。

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时期是赐姓的高潮时期,突厥、契丹、吐蕃、党项等许多族群的贵族被赐姓。

我是鲜卑人——年轻人“寻祖”

赐姓,大多是奖赏性的,而且还有很多讲究。有些姓氏,普通牧民是不能享受的。例如,早先的王姓只赐给蒙古贵族,底层牧民只能“望姓兴叹”。

赐姓有时是惩罚性的。听说武则天曾经赐予有罪过的游牧民族“恶姓”,以示惩戒或诅咒。

接受赐姓大多是“群体性为”,而“同姓”的民众大多“聚族而居”,所以今天某些“大姓”的先祖可能是游牧民族。

在古代,“改姓”是相当普遍的“文化行为”。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发布号令将北魏范围内的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至于族群或民众自愿改姓,就无法统计了。根据相关记载,生活在陕北的游牧民族,或“心仪华夏”,或为了生存的需要,既有群体性的“举族改姓”,又有自发性、多发性的个体改姓行为……

游牧民族是否像辛亥革命时期的满族人那样“避难改姓”,有待考察。

北魏画像

二、米脂、清涧、绥德一带的部分白姓的源头在古龟兹国

西汉时期,远在新疆库车县的古龟兹国人归附汉朝,被朝廷安置在现在的米脂县境内;龟兹王室因居白山而姓白,进入中原后仍用白姓。所以现在米脂、清涧、绥德一带的白姓可能与古龟兹国关系密切。

——西汉时期在今天的榆林市北设县以安置龟兹降民,“龟兹县”的龟兹人与米脂县境内的龟兹人是何关系,有待考查。

北魏的稽胡族,唐代的突厥、吐谷浑、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后,也多有白姓。

明朝中叶从自山西洪洞迁入的白姓,是否与上述白姓有关联,还需考查证实。

古龟兹国的王府

二、呼(延)、卜、兰、乔等四姓,可能是与匈奴部落有关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南匈奴归附汉廷后,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是“国中名族”,其中呼延氏(呼衍氏)的地位最高。明初,太祖朱元璋新登帝位,强制性推行汉化,“呼延”改为单姓“呼”。由此,当今陕北呼、卜、兰、乔等四姓的祖先可能携带匈奴基因,如果“聚族而居”,那么可能性更大。

突厥人画像

相关调查表明,今陕北洛川县后子头乡、菩提乡,延川县的贾家坪乡,宜川县与绥德县等地都有呼姓居民,这些居民可能有匈奴血统。延长县的罗子山乡有呼延村,宜川县牛家佃乡上葫芦村有呼延姓,洛川县和黄龙县都有呼延姓分布,由此推断,姓“呼延”的民众,可能与古代匈奴的关系更加紧密。

三、郝姓可能是汉化匈奴的后裔

今延安市境内的黄陵、子长、延川,榆林市境内的清涧、府谷等县有大量的郝姓分布。上述几县以郝姓命名的村落也比较常见:清涧县有郝家湾、郝家硷、郝家沟、郝家畔等,府谷县有郝家畔塌、郝家寨等,子长县有郝峪家岔,延长县有郝家塌等,笔者驾车前往延安时,见“郝家寨风景区”的路标。这些村落可能是汉化的匈奴族关系密切。

四、洛川县的一组姓氏有比较清晰的游牧民族源头

1、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公元477—499)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侯、苟、费、何等姓氏的分布地集中,可能为鲜卑姓氏所改。

2、杨舒镇有九百多人姓羽,根据史书记载判断,该姓与鲜卑吐谷浑部的乙弗氏有着源流关系。

3、朱牛乡(猪牛乡)和百益乡的贠姓的先祖可能是蒙古人,因元代有姓贠蒙古官员在此任职。

4、正、行、同、吉、沙、折、禹、南、畅等姓氏,与曾经生活在洛川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5、洛川县土基镇桥张村善定村的董姓,可能为“董羌”的后裔。——匈奴的一个分支“屠各”曾在“鄜城县”生活。——鄜(fū)城县,又名敷/富,后来划归洛川县。

6、屈、党、雷、折等姓氏姓可能来自羌族大姓。

——根据史料记载,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在这里活动最频繁,但时至隋唐交际,“五胡”几乎全部融入汉族。

党项人画像

……

五、党项族是大族,党姓遍布陕北

1、唐王朝于公元884年赐酋长拓跋思恭李姓,让其管理夏、银、绥、宥、静等5个州;五州的主要部分在榆林地区,因此今天绥德、米脂、靖边的李姓可能是党项羌人的后代。值得注意的是党姓有四个分支,其足迹遍布在整个陕北。

2、折姓,可能是党项族的鲜卑族祖先,也可能是党项羌人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折姓的先祖源远流长,而党项折氏自唐末到南宋,一直在府谷县、神木县等地经营,因此府谷县等地的折姓居民,可能是鲜卑族或羌族的后裔。

《五代史》说折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意思是:折人独占府谷地区,掌控西北,汉人朝廷依赖它,而建立了西夏帝国的党项羌人怕他,因而在榆林驻扎重兵防守。事实上西夏党项人几次进攻府谷,但无功而返。

值得注意的是折姓在整个陕北都有分布,其另一分支进入山东省繁衍。

取自小学教材

六、以康、石、曹、米、何、安、史、穆等为姓氏的人以国为姓,大都是西域昭武九姓胡人的苗裔。

……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讨论了部分姓氏。

本文的信息主要来自孟万春、杜林渊、张小兵、雷楠等学者的研究,笔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如有谬误,请读者先生指出,笔者立马纠正。

当然,最后笔者还要感谢我们的文明演进,感谢民族大融合,庆幸自己生活在强大而和平的国度!祖国万岁!!!

来源:老周闲游/写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