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协同多方力量,连接循环行动断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7:15 1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致使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深切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气候变化已然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循环经济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循环经济进入下一个二十年之际,如何促进公众深入且有效地参与循环经济?企业、媒体和专业协会分别发挥着怎样的作用?3月2

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致使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深切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气候变化已然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循环经济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循环经济进入下一个二十年之际,如何促进公众深入且有效地参与循环经济?企业、媒体和专业协会分别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月21日,“澎湃下午茶”特别场思循派Think Circle在北京举办了一场题为“大众参与 高效循环”的研讨会。本次会议以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包装行业为例,探讨如何引导大众参与实现高质量的循环经济。思循派(Think Circle)是Huhtamaki普乐集团在2020年发起的交流平台,旨在连接各相关方,共同探讨与可持续包装相关的前沿话题,促进全行业和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澎湃新闻与Huhtamaki普乐集团已成功在上海举办过两届思循派。

中国和芬兰两国在循环经济领域已达成合作共识,特别在包装和废弃物管理方面。正如普乐集团食品服务亚太区高级副总裁Mauri Suomela表示,“高效的包装废弃物回收需要强大的收集和回收基础设施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友宾,中国欧盟商会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主席徐力和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创始主任王彬彬,分享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实践。普乐集团食品服务亚太区高级副总裁Mauri Suomela和芬兰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MarkoTiesmäki参加本次研讨会并致辞。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包装联合会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的支持。

嘉宾合照。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摄

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监督机制

“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公众的齐心协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赵凯指出,作为可以协调多方力量的主体,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监督与引导的作用。政府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财税政策,激励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另一方面通过以旧换新等政策,鼓励公众参与,践行绿色消费。以近期推行的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补贴和以旧换新补贴),都是政府平衡多方利益、引导绿色发展的实践。

从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到2021年《“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布,政府始终肩负着引导方向的责任。与此同时,循环经济政策的落地执行,不仅需要多部门协作,还要与相关产业政策协同;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需要衔接相关产业政策,形成合力推动转型。与此同时,提升执行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也是提升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手段。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 赵凯

企业:用行动传递理念,以创新促进沟通

在推动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肩负着引领创新行动、促进大众参与重要的使命。徐力认为,循环经济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取得企业品牌与环境责任双赢。不是所有的可持续话题都具备双赢的潜力,比如污染治理话题。企业作为资源的使用者和产品的生产者,不仅可以通过减少资源浪费和废弃物产生,提高经营效益,还能通过产品研发与创新,促进大众参与并且引领循环经济的发展。

徐力在主题演讲中分享到,在参与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大多会经历核算、抵消、减量和参与这四个重要步骤。核算,即精准地把握环境影响。抵消,即针对不可避免的排放,可以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减量,即多维度降低资源消耗与排放,主要集中在资源回收再利用、绿色物流和供应链创新、包装创新与绿色消费三大领域,尤其是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包装行业。大众也许还存有废弃包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刻板印象,但其实中国欧盟商会的许多会员企业,已经将可持续绿色循环贯穿产品设计、生产、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参与,即推动大众参与循环经济。以包装为例,徐力认为,包装是企业传递价值信息、传递品牌理念和消费者沟通最主要的手段。包装本身如果用得好,不仅能向消费者做积极正面的沟通,同时也能够推广很多绿色消费的理念。

中国欧盟商会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主席 徐力

媒体和研究机构:促进跨界沟通,推动观念转型

新闻媒体是公众获取理念新知的重要途径。刘友宾指出,媒体在促进跨界沟通形成共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递正向主流价值观、反映群众呼声、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是媒体的基本责任。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一线了解真相,用事实和案例说话,既传播好正面典型,也主动客观曝光负面案例,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问题解决。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刘友宾

王彬彬指出,碳中和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已从稳步推进转入全面落实阶段,循环经济的第二次重要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全面推进碳中和的背景。高校及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大学碳中和学院在内,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科研项目。“我们通过国内高级别会议、国际交流、企业培训等方式,发起碳中和与循环经济议题讨论,通过创办创新型实验室,制定新议程、创造新文化、寻求行动点,最终创造新的叙事语境。由此,媒体才有报道的新内容,我们才能联动,一起动员公众的参与。”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创始主任 王彬彬

消除三个“陷阱”,引导大众参与

新闻媒体、研究机构和企业如何引导大众参与循环行动,在圆桌讨论环节,三位嘉宾结合三个大众误区:认知、财务和协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何消除大众对于循环行动的认知误区,提升大众对循环行动的感知度和参与度?王彬彬分享到,中国老百姓对于循环经济、气候变化这些新概念的认知,大多来自新闻媒体报道。虽然接受理解能力有限,但得益于体制优越性,大众的基本认知度还是很高的。刘友宾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公众的关注点从早期解决污染问题,逐渐聚焦到美丽中国建设,循环经济是生态环境新闻的重要发展方向。循环经济与大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媒体可以选择更为亲民的切入点进行传播。徐力认为,大众对循环经济多多少少存在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认为包装的循环利用就是低端的垃圾变废为宝。从传播层面而言,应当赋予循环包装行业更多积极高端且贴近生活的解读。企业也应将大众参与的工作方法和节奏,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

圆桌讨论。

财务跟企业的经营密切相关,企业的循环行动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补贴,真正有市场活力的循环行动才是可持续的。从企业层面出发,徐力以选择包装材质为例,认为不仅要核算直接的生产成本,还应综合考虑食品卫生安全因素,以及与消费者互动的价值和循环处理的成本。纸张作为便捷的信息传递介质,更容易与消费者产生互动,留下记忆点。与其他材质相比,纸质材料的循环处理也相对更加容易。从全球贸易的宏观角度出发,王彬彬指出循环经济、碳中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归根结底都是讨论自然与人类的平衡问题。这不是一天两天的短期账目清算,而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出海企业也应秉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坚持长期主义实现共赢。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刘友宾认为应当用生态文明赋能循环经济,媒体应当弘扬环境新闻报道的传统,从提升大众生态环境危机忧患意识的角度,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循环经济与工业化、全球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企业间、政企间的协作,更是一场全球行动。刘友宾认为循环经济仍旧存在很多断点,比如公众的认知和行为之间的断点、政府政策与企业的诉求方面的断点等。循环经济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环境报道也应该具备全球化的视野,打通内外传播的断点,既积极分享海外的有益经验,也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徐力从企业角度出发,呼吁消费类企业做好核算,推动循环理念贯穿上下游产业链。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构建更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协同合作之中。对于绿色包装行业的大规模出海,王彬彬建议企业不可盲目跟风,应该多听听多看看,在充分了解自身实力和国际行情的前提下,慎重抉择。

来源 | 澎湃新闻 记者:包青亚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