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鲜何须五庄观 人参果香下马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7:15 1

摘要: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有一种果子与《西游记》里万寿山五庄观内种的人参果同名,果实色泽金黄,外形椭圆温润如玉,分布在果皮上的紫色花纹好似祥云瑞霭,犹如“紫气东来”。至于口感,那必须亲自尝一下才知道……嗯,尝过了就忘不了!

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有一种果子与《西游记》里万寿山五庄观内种的人参果同名,果实色泽金黄,外形椭圆温润如玉,分布在果皮上的紫色花纹好似祥云瑞霭,犹如“紫气东来”。至于口感,那必须亲自尝一下才知道……嗯,尝过了就忘不了!

人参果采摘大赛

婆媳大战没有输家

3月25日10时36分,在下马关镇新园村1队日光温棚里,一场人参果采摘技能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比赛不仅要比拼速度,更考验眼力和巧劲——果皮紫纹太多会不够甜影响口感、“奇形怪状”的果子不美观有碍卖相,都要扣分,5分钟赛程决定胜负。

李兰和儿媳妇杨艳分到了一组,婆媳同棚竞赛,看看谁输谁赢。

“咕咚!”“哎呀!”李兰第一个采下的人参果没有落入塑料桶里,翻了个跟头滚到了地上。旁边的乡亲开起了玩笑:“紧张了,怕输给儿媳妇么?”李兰嘴里说着:“一家人有个啥输赢……”又赶紧半跪着把果子捡起来,在袖子上擦了擦土,放进桶里。另一边,杨艳的桶里已经铺上了一层金灿灿的果子,盖住了白色的桶底。

5分钟说到就到,10时41分,下马关镇农技站的技术员喊了一声“停!”李兰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望向儿媳妇采摘的方向,脸上看不到一丝失望,满是笑容。

称重、计数……5分钟摘了两桶外加小半桶的杨艳遥遥领先,比婆婆多了将近一桶。“杨艳,63.44斤;李兰,46.24斤。”技术员报完数,杨艳蹲下身子给婆婆扑打掉膝盖上的泥土,脸上的笑容,和李兰一般无二。

“我参加比赛也不是为了争个第一第二的,就是想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都知道咱们下马关的人参果甜得很、美得很!”杨艳说。

技术员随叫随到

种植“小白”变高手月入万元

西北春天的风沙很大,25日,“硒砂孕就黄金果 同心共筑富民路”同心县特色农产品人参果宣传推介活动在下马关镇五里墩村设施农业基地启幕,站在广场发言台上的下马关镇人参果种植户代表刘学强,努力捏稳拿在手里的三页发言稿,但纸张还是随着风止不住地抖动。

“哗啦”“哗啦”——这个庄稼汉子晒得黝黑的胳膊也和发言稿一样轻轻颤动。“说实话,刚开始我也不信,几个塑料片片、箍了一个棚棚,再种上几片菜叶叶,半年就能挣几万块钱?”……下了台,刘学强还是略显紧张,“我实在不会说,只能说点心里的大实话,也不知道对不对。”

“我之前在外打工十几年,收入不稳定,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也没人照顾,想想心里总不是滋味。”回到五里墩村种植大棚里,刘学强恢复了放松自如的常态,一边手脚麻利地“打杈”(修剪人参果老病的枝叶)一边回忆道。

2023年,在同心县政府的政策号召和大力宣传下,刘学强毅然结束漂泊的打工生活,开启种植之路。面对西红柿、辣椒等传统作物和陌生的人参果,他选择了后者:“人参果种的人少一点,收益更高,拼一拼,或许能成,反正都不会种,学啥都是从头开始。”

创业之初的忐忑,比站在发言台上更甚。刘学强的心里七上八下,每一道工序都不敢有丝毫懈怠,施肥、浇水、保温、打杈……事事小心细致。在技术员手把手面对面的帮扶指导下,他慢慢掌握了人参果的种植技巧。人参果的叶片一层层长高,刘学强的心也一点点放了下来。“早上七八点就到棚里了,中午在棚里吃个饭,干到傍晚再回家。想有好收成么,不下苦不行。”从今年2月底到3月底,刘学强的人参果大棚已经收获果实2000多斤,实现收入1万多元。

从门外汉到新农人,刘学强的故事不是个例。在五里墩村另一栋大棚里,43岁的李玉琴正忙着采摘成熟的人参果,锋利的剪刀在果柄上轻快地划出利落的斜角。“有政府补贴苗种,技术员随叫随到现场指导,我现在每天能采收近200斤,一斤卖5元钱,比在外面打工强。”李玉琴语速轻快地说,“家里的困难有政府帮着解决,技术上的困难有技术员解决,销路上的困难有政策解决……现在的日子过得有盼头。”

政府兜底、专家破局、政策开路,在这片曾被风沙困扰的土地上,种植户们吃下“定心丸”,三重保障如同防风林,让致富梦想稳稳扎根,日子也像人参果一般越嚼越甜。

硒砂沃土育“果链”

发货车旺季要排队

下马关镇地处北纬37°黄金农业带,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硒砂土壤与充足的光照孕育出品质上乘的人参果,其果肉清甜多汁、营养丰富,被誉为“黄金果”“长寿果”。

在下马关镇技术员杨学明眼中,人参果就是老天赏赐给旱塬的礼物。“人参果抗旱,生命力强,但想种出精品,还得靠技术说话。”他掀起一株藤蔓解释道,“每株留7至9个果,生产周期约半年,一般七八成熟即可摘下运输销售,这样才能保障果实的品质。”

杨学明的话在距离大棚100米远的分拣中心得到了印证。4个冷库里,工人们将人参果按克重分级装筐,熟果发往宁夏银川、甘肃等周边地区,七八成熟的果实则作为凉拌菜原料发往北京等地。从甘肃来同心的收购商电话接起来就停不住:“现在人参果刚上市,到了销售旺季,4个冷库每天都堆得满满当当,发货的半挂车都要排队……”

为啥这么抢手?品质是最重要的因素。与普通果蔬相比,同心人参果更具“养生基因”,高维生素C、低糖、营养可口,从齿间到舌尖的完美感受,成就了同心人参果的市场征服力。八成熟时采摘的果实,经冷链运输至千里之外,仍能保持脆嫩口感;完全成熟后则化作“果中冰激凌”,清甜多汁。

这颗生长在旱塬上的“黄金果”,既是自然的厚赠,更是汗水的产物,还是智慧的结晶。目前,同心县全县人参果种植717亩,239棚,预计2025年产值1100多万元。而与此同时,同心县的干部们从未停止思考,考虑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深化“政府引导+企业发力+群众参与”模式,推动人参果产业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发展。在同心县政府组团式帮扶、标准化管理等措施下,作为主产区的下马关镇,年产优质人参果超2000吨,书写了旱塬变“果谷”、沙地生“黄金”的乡村振兴新成就。

尝鲜何须五庄观,人参果香下马关。在刘学强、李玉琴的手掌上,在李兰、杨艳的笑容里,也在杨学明一比一划的指导中,这些裹着塞上风霜、无惧西北风沙的“黄金果”,正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新消息报记者 袁洋 见习记者 马对对 实习生 王玉萍 文/图)

来源:新消息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