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被查出患艾滋病, 两次检查呈阳性,丈夫说:不要碰我和孩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4 17:29 2

摘要:HIV感染的传播途径,其实非常明确。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三条路径。很多人误以为坐个公共马桶、握个手、一起吃饭就会感染HIV,实际上,这些根本不在传播路径上。病毒不是那么“随便”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她不是“那种人”,这是她在诊室里眼圈发红、声音颤抖地重复的第一句话。

她穿得干净利落,妆容精致,职业是银行客户经理,生活节奏规律到一丝不苟。可就在常规体检后,医院电话通知她:HIV抗体检测阳性,需要复查

第二次检测,结果还是阳性。她一脸惊恐地问我:“是不是搞错了?”她丈夫陪她来复诊,一言不发,直到出门时甩下一句话:“不要碰我和孩子。”

其实,大多数人一听到“艾滋病”这三个字,脑海里立刻跳出两个字:恐惧。这个病像是烙印,一旦有了,就像被整个社会划了界限。

但我们得把这件事掰开了讲清楚。这个病不是某一类人的“专属”,而且,它也不是昨天才出现的新问题。

HIV感染的传播途径,其实非常明确。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三条路径。很多人误以为坐个公共马桶、握个手、一起吃饭就会感染HIV,实际上,这些根本不在传播路径上。病毒不是那么“随便”的。

她的丈夫当时的反应,其实在我看来,并不稀奇。太多人在第一时间,不是关心,而是隔离。甚至连“怎么感染的”都不想搞清楚,才听到“阳性”两个字,就像听到火警铃一样本能地逃离。

但问题是,我们需要在冷静下来以后,去面对这个现实。HIV感染者并不是“必须被隔离”的人群,尤其是现在,医学已经走得很远了。

通过抗病毒治疗,HIV阳性者可以把体内病毒水平控制得非常低,甚至到达“不可测”的程度。现在有一句广泛认可的医学观点:U=U,也就是“病毒不可测=无传播风险”。

这句话,是用一大堆临床研究和真实数据换来的,不是空口说白话。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感染者规律服药,病毒被压制到了检测不出来的程度,他/她即使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也不会把病毒传染出去。

这对于很多感染者来说,是一种“解放”。过去是“活着就有风险”,现在是“好好活着,不会伤害别人”。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这个病的认知,还停留在二十年前。

艾滋病≠死亡通知书。这是我每次面对新确诊病人时,最想让他们明白的事。这个病不是绝症,甚至连“重症”都算不上了,只要坚持治疗,患者的寿命和正常人几乎没有差别。

当然,心理上的冲击,是另一回事。特别是像这位女生,平时生活一板一眼,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和这个病有任何交集。

她做了很多年固定伴侣,性生活也不频繁,没有输血经历,没有吸毒史。她非常困惑:“那我到底是怎么感染的?”

这个问题,有时候真的很难有答案。因为HIV的潜伏期可以长达十年甚至更久,有些人早期感染后并不会有明显症状,一点感冒发烧、皮疹、盗汗,也很容易被当成普通病毒感染忽略掉。

她后来自己回忆起,几年前曾在一次聚会上有过一次“意外”,但她当时根本没放在心上。可病毒不会看你有没有“故意”,它只看路径通不通。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一次终身的改变。

她的丈夫后来也做了检测,结果是阴性。孩子也没问题。这是幸运,但也是一记警钟。我们常常以为“爱人之间,哪需要防备”,但在医学面前,感情不是保护伞。

安全套不仅是避孕工具,更是防病的第一道防线,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其实不多。

很多人到现在都还觉得“艾滋病是同性恋才得的”,这种刻板印象害人不浅。事实上,异性恋传播已经成了HIV传播的主力通道,尤其是在婚姻关系外的性行为逐渐增加的背景下,风险其实更隐蔽。那些“我很干净”“我只是一次意外”的说法,在病毒面前,没有任何意义。

她后来接受了治疗,一个月复查,病毒载量明显下降。她开始规律服药,也开始接受心理干预。最难的部分,不是吃药,而是重新面对家人、面对镜子里的自己。

我和她谈了很久。她问我:“我以后还能结婚吗?还能要孩子吗?”

答案是: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和妊娠管理,HIV阳性女性可以顺利怀孕,并把孩子生得健康。关键在于,必须提前规划,不能自作主张。治疗、监测、分娩方式的选择,这些都得有医生全程参与。

我们医院曾有个病例,HIV阳性妈妈顺利生下一个健康宝宝,孩子出生后做了几轮检测,确认没问题。这个家庭现在过得很平静。她跟我说:“我们不是‘艾滋家庭’,我们只是一个普通家庭,有点特别的经历而已。”

理解和尊重,是抗击艾滋的真正药方。病毒可以被控制,但偏见更顽固。有的病人最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亲人疏远的眼神,是单位同事的流言,是孩子同学家长的排斥。

我们常说“知艾防艾”,但不是只靠宣讲、挂横幅,而是得从生活里一点一滴地去理解这个病,去接纳那些已经确诊的人,不用同情,也别排斥。就像我们对待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平常心,才是最好的态度。

现在的医疗手段,已经能让HIV感染者活得非常好。但只有当整个社会的态度也“治好了”,这个病才真的不再那么可怕。

她最后一次复诊时,已经能笑着和我说话了。虽然她丈夫还没完全接受,但孩子还是会拉着她的手,问她今天吃了什么。她说:“我现在最怕的,不是病,是他们不敢靠近我。”

所以,我想说,如果你身边有人确诊了,不要先恐惧,不要先质问。先给他们一个眼神,一句话:你不是一个人。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误解还在原地踏步。而那些误解,才是真正的“病毒”。

参考文献:

[1]高艳红,刘慧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4,38(01):45-50.
[2]李晓玲,朱卫国.HIV感染者心理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09):1350-1354.
[3]王志勇,黄桂芳.艾滋病传播途径及其防控策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40(04):419-423.

来源:健康小助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