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黄山脚下,新安江畔,有一位用食材作画、以味道写诗的烹饪大师——徐卫利。这位徽菜大师用三十年的厨艺生涯,以独创的"酥梨百合"、"三文鱼澳带配油醋汁"等创新徽菜,让传统徽菜焕发出时代光彩,成为新派徽菜的领军人物。他的故事,是一部味觉与人文交织的传奇,更是一部中国
在黄山脚下,新安江畔,有一位用食材作画、以味道写诗的烹饪大师——徐卫利。这位徽菜大师用三十年的厨艺生涯,以独创的"酥梨百合"、"三文鱼澳带配油醋汁"等创新徽菜,让传统徽菜焕发出时代光彩,成为新派徽菜的领军人物。他的故事,是一部味觉与人文交织的传奇,更是一部中国餐饮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舌尖上的乡愁记忆
徐卫利1970年生于安徽歙县一个厨师世家,祖父徐老爷子是当地有名的"席面师傅",擅长操办红白喜事的宴席。"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祖父准备宴席,"徐卫利回忆道,"那些普通的食材在他手中仿佛被施了魔法,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桌桌令人惊叹的美味佳肴。"徐家的老宅就在新安江边,推开窗就能看见清澈的江水和远方的青山。"祖父总爱带着我去山里采蘑菇,去江边买鲜鱼,"徐卫利说,"他常说:'徽菜的味道,就藏在山水之间。要做出地道的徽菜,首先要懂得欣赏徽州的山水。'"这种从小耳濡目染的饮食教育,让他对徽州食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情感。
味觉启蒙的关键时刻
8岁那年,徐卫利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道菜——清炒山野菜。"那天祖父故意考验我,让我自己去后山采野菜,然后回来炒制。"虽然只是简单的清炒,但祖父品尝后却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这孩子有天分,懂得保持食材的本味。"这句鼓励的话,在徐卫利心中种下了追求食材本味的种子。中学时期,徐卫利已经开始在祖父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徽菜基本功。"最难忘的是学习刀工的日子,"他说,"祖父要求切豆腐丝要能穿针,我整整练了三个月才达标。"这段严格的训练,为他日后精湛的厨艺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式入行的抉择
1988年,18岁的徐卫利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正式投身餐饮行业。这个决定在当时并不被理解,许多亲戚朋友都劝他选择更"有前途"的职业。"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徽菜文化。"徐卫利坚定地说。同年,他拜入徽菜名厨李文清门下,开始了系统的厨艺学习。李文清师傅是当地有名的徽菜大师,以严格著称。"那时候学艺很苦,"徐卫利回忆道,"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跟着师傅去市场选料。回来后要准备全天的工作,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才能休息。"
严师出高徒
李文清师傅的教学方法十分独特。"他从不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徐卫利记得第一次学习制作臭鳜鱼时的情景:"师傅只说了一句'火候是关键',然后就让我自己摸索。我失败了十几次,最后才掌握到精髓。"这种看似苛刻的教学方式,却培养了徐卫利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谢师傅的严格要求,"徐卫利感慨道,"正是这种训练,让我养成了对每道菜都精益求精的习惯。"
酥梨百合:传统药膳的现代诠释
"酥梨百合"是徐卫利的代表作之一,这道菜的创作过程充分体现了他对徽菜药食同源理念的创新发展。这道菜的灵感来源于传统的徽州药膳,但在表现形式和烹饪工艺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选材方面,徐卫利坚持使用徽州特产的砀山酥梨和兰州百合。"砀山酥梨肉质细腻,汁多味甜;兰州百合瓣大肉厚,色泽洁白如玉。"徐卫利对食材的特性了如指掌。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搭配比例,他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终确定酥梨与百合的比例为3:7,这样既能保持酥梨的清甜,又能突出百合的软糯。"烹饪工艺上,他创新性地采用低温慢煮技术。"传统的蒸制法容易使营养成分流失,而低温慢煮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原味和营养。"徐卫利专门设计了一套低温烹饪设备,将温度精确控制在85℃,慢煮2小时。这样制作出的酥梨百合,既保持了食材的完整形态,又让味道充分融合。调味方面,他摒弃了传统的冰糖调味,改用野生蜂蜜和少许岩盐。"这样既能带出食材本身的甜味,又不会过于甜腻。"成品色泽晶莹剔透,口感清润甘甜,既是一道美味佳肴,又是一道养生药膳。
三文鱼澳带配油醋汁:中西合璧的味觉探索
"三文鱼澳带配油醋汁"展现了徐卫利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国际化的烹饪视野。这道菜将挪威三文鱼、澳洲带子等西式食材,与徽州特色的油醋汁完美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派徽菜。食材选择上,他坚持使用最新鲜的原料。"三文鱼要选用挪威深海养殖的,带子必须来自澳洲纯净海域。"徐卫利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食材甄选标准,"每天清晨,这些食材空运到店后,我们要在2小时内完成初步加工,确保最佳新鲜度。"油醋汁的配方是这道菜的灵魂所在。"我经过上百次试验才确定最终配方,"徐卫利透露,"用徽州老陈醋打底,加入黄山山茶油、野生蜂蜜和十几种香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创新性地加入了少许黄山毛峰的茶汁,"这样既能保持醋香,又能增添一丝茶韵,平衡酸甜度。烹饪技法上,他采用先煎后烤的工艺。"先用高温快速煎制表面,锁住汁水;再低温慢烤,保持食材的鲜嫩。"这种方法使得三文鱼外皮酥脆,内里鲜嫩;带子则保持了弹牙的口感。摆盘艺术上,徐卫利融入了徽州文化元素。"我们用徽雕的手法雕刻配菜,用歙砚的造型设计盛器,让整道菜成为一件可食用的艺术品。"这道菜既保留了西式海鲜的鲜美,又融入了徽菜独特的酸爽风味,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
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
徐卫利的烹饪哲学可以概括为"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徽菜的精髓在于重油重色重火功,但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我们要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他对徽菜的创新发展有着独到的理解:"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的升华。比如我们用低温慢煮替代传统的重油红烧,用清新爽口的油醋汁替代浓油赤酱,但徽菜'原汁原味'的特点不能丢。"
食材本位的极致追求
徐卫利对食材的选择近乎苛刻。"好食材是好菜的基础,"他强调,"我们坚持使用原产地食材,与徽州当地的农户建立直接合作关系。"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食材溯源体系。"我们的酥梨一定要来自砀山,火腿必用徽州火腿,就连用的水都是取自黄山山泉水。"这种对食材的极致追求,确保了他的菜品始终保持高品质。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推动建立了"徽菜食材标准",为每一种主要食材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标准。
火候掌控的艺术
"徽菜最重火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徐卫利对火候的掌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根据不同的食材特性,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火候掌控体系。"比如烹饪山珍时要用文火慢炖,才能充分释放鲜味;处理江鲜时则要武火快炒,保持鲜嫩口感。"他甚至为每道主要菜品都制定了精确的温度时间表,"'酥梨百合'要85℃慢煮2小时,'三文鱼澳带'要先200℃煎制1分钟,再150℃烤制3分钟。"
师徒相传的育人理念
作为徽菜大师,徐卫利特别重视技艺传承。他收徒首重品德,"学厨先学德,做菜如做人。"这是他对每个弟子的首要要求。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徒弟的特点不同,有的擅长刀工,有的精通火候,我要根据他们的特长来制定培养方案。"他为每个徒弟都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代化培训体系的建立
除了传统的师徒制,徐卫利还建立了现代化的培训体系。他编写了《新派徽菜工艺标准》,制作了全套教学视频,定期举办大师班。"要让徽菜技艺可教可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他创建的"徽菜创新实验室"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徒弟们可以大胆尝试新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技法,"徐卫利说,"创新可能会失败,但不敢创新才是最大的失败。"
人才培养的成果
多年来,徐卫利培养了200多名专业厨师,其中30多人已成为知名餐厅的主厨,10多人获得省级以上烹饪大赛奖项。"最让我自豪的不是自己获得多少奖项,而是看到徒弟们在全国各地传播徽菜文化。"徐卫利欣慰地说。
传统菜系的现代化表达
徐卫利在保持徽菜传统特色的同时,积极推动菜系的现代化发展。他创新性地将分子料理、低温慢煮等现代烹饪技术融入徽菜制作,开发出多道既传统又时尚的新派徽菜。"比如我们将传统的毛豆腐做成精致的分子料理,用黄山菊花做成透明的汤冻,"徐卫利介绍说,"但无论如何创新,徽菜的魂不能丢。我们坚持使用徽州本地食材,保持徽菜的基本味型。"
国际舞台上的徽菜大使
作为徽菜文化的推广者,徐卫利多次赴海外进行烹饪表演和文化交流。2018年,他在法国博古斯烹饪大赛上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我用徽州食材做法国菜,用徽菜技法处理地中海海鲜,"徐卫利回忆道,"让外国厨师看到了徽菜的无限可能。"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不仅推广了徽菜文化,也为他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
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
徐卫利创新了多种徽菜文化传播方式。他开设了"徽菜文化体验馆",让食客在用餐的同时了解徽菜历史和文化;制作了《舌尖上的徽州》系列纪录片,通过网络平台向全世界展示徽菜魅力;还开发了徽菜文化课程,进入中小学校园推广饮食文化教育。"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徽菜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徐卫利说。
标准化建设的推动者
徐卫利积极参与徽菜标准化建设,主持制定了多项徽菜工艺标准。"标准化不是要限制创新,而是要守住底线,"他说,"有了标准,才能保证徽菜的基本品质,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创新。他主编的《新派徽菜工艺标准》已成为行业重要参考教材,其中详细规定了新派徽菜的配料比例和制作工艺。这套标准既保持了传统徽菜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烹饪理念,为徽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餐饮扶贫的践行者
徐卫利长期致力于餐饮扶贫项目,帮助徽州山区开发特色食材产业。"我们协助开发了徽州山珍产业,建立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他说,"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让美食造福更多人。他发起的"徽菜下乡"活动,组织厨师到农村传授技艺,帮助农家乐提升菜品质量。"五年来,我们培训了1000多名农村厨师,帮助200多家农家乐实现升级改造。"徐卫利自豪地说。
环保理念的倡导者
徐卫利大力推行可持续餐饮理念。他的餐厅使用可降解包装材料,实行垃圾分类,减少食物浪费。"我们餐厅的厨余垃圾比其他同规模餐厅少80%,"他说,"作为餐饮人,我们有责任保护环境。他还推动建立了"徽菜食材可持续利用标准",提倡全食材利用,减少浪费。"比如鱼头做汤,鱼身做主菜,鱼尾做配菜,连鱼鳞都可以做成脆片。"
业界的广泛认可
徐卫利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和多项荣誉:2015年获得"中国烹饪大师"称号,2018年被评为"徽菜非遗传承人",2020年获得亚洲烹饪艺术大赛金奖。他的餐厅连续多年入选"米其林指南",2022年更是获得米其林二星评级。
经典菜品的行业影响
"酥梨百合"和"三文鱼澳带配油醋汁"已成为行业标杆菜品,被收录进多部烹饪教材。全国超过500家餐厅引入了这两道菜,每年创造超亿元产值。"这些菜品的流行说明,传统与创新可以完美结合,"徐卫利说,"徽菜有着无限的创新可能。"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通过持续的国际交流和创新实践,徐卫利成功提升了徽菜的国际影响力。"现在越来越多国际友人开始关注和喜爱徽菜,"他说,"这是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成就。"
徐卫利用三十年的厨艺生涯,诠释了徽菜艺术的博大精深。他守正创新,既深入传统,又面向现代;既扎根徽州,又放眼世界。在他的手中,徽菜不再是简单的山珍野味,而是一种可以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艺术形式。"我做菜的理念很简单:用心做好每一道菜,让食客感受到徽州山水的味道。"徐卫利说,"徽菜不只是烹饪技术,更是文化的传承。"如今,53岁的徐卫利仍然活跃在厨房一线,继续着他的烹饪创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只要还能拿得动锅铲,我就要继续做菜,继续教徒弟。"他说,"徽菜的传承和创新,是我一生的使命。在徐卫利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厨师的匠心精神,也看到了现代餐饮人的创新意识。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只有深入传统,才能更好地创新;只有立足本土,才能走向世界。这正是徽菜艺术永葆活力的秘诀,也是中国餐饮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徐卫利和他的团队正在规划更大的发展蓝图:建立徽菜创新研究中心,开设国际化的徽菜文化体验中心,培养更多新一代徽菜传承人。"我们要让徽菜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徽菜了解中国。"这是徐卫利的梦想,也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来源:萌宠狂风